手机兰州新闻网

首页| 兰州| 新闻| 政务| 房产| 旅游| 汽车| 教育| 财经| 健康| 公益| 女性| 商业| 企业| 兰州日报| 兰州晚报| 全媒体矩阵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兰州新闻> 正文

“十四五”开局之年—— 2022,壮美画卷徐徐展开

2021-12-31 11:09:02 智能朗读:

■按语

举旗定向,谋篇布局,离不开科学的战略判断、非凡的战略定力。前不久召开的市第十四次党代会以及刚刚闭幕的市“两会”,不仅为未来五年发展擘画了蓝图,发出“聚精会神、奋斗追赶,系统推进兰州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总动员,同时也为2022年兰州经济社会发展定下了“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发展总基调。

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展望未来,一幅新的发展图景正铺展开来:随着共建“一带一路”、碳达峰碳中和、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兰西城市群建设等重大国家战略以及省上“强省会”行动战略的深入实施,将给兰州带来宝贵机遇,蓄积向高质量发展跃升的强大动能。

我们期待,新一届市委、市政府能够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勇挑重担、争先进位,努力把兰州建设好、发展好,系统推进兰州实现高质量发展,奋力谱写兰州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崭新篇章。我们也相信,只要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道路奋勇前进,坚定不移做好自己的事情,兰州必将于变局中开新局,抓住机遇,笃定前行,“十四五”发展前景可期。

今后五年我市仍将处于重要的发展窗口期和战略机遇期。随着共建“一带一路”、碳达峰碳中和、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兰西城市群建设等重大国家战略以及省上“强省会”行动战略的深入实施,将给兰州带来宝贵机遇,蓄积向高质量发展跃升的强大动能。兰州将坚决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市委决策部署上来,勇挑重担、争先进位,奋力谱写新时代兰州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总体要求

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响应党中央伟大号召,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中传承继续前进的智慧和力量,统筹发展和安全,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守初心使命,坚定群众路线,坚持系统观念,扛起“先发力、带好头”的使命担当,落实“强省会”行动战略,更加注重创新驱动发展、更加注重重振“兰州制造”、更加注重城乡融合发展、更加注重城市功能优化、更加注重补短板强弱项、更加注重生态绿色优先、更加注重深化改革开放、更加注重改善生活品质、更加注重提升治理效能,广泛凝聚积极力量,聚精会神、奋斗追赶,系统推进兰州实现高质量发展。

今后五年与“十四五”时期基本契合,我市将更加自觉把新发展理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把牢“守三线、抓项目、提升首位度”的工作方针,锲而不舍,久久为功,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提质,推动重振兰州辉煌进入快车道。守三线“企稳”,就是将地区生产总值增速置于全国、全省和西北片区六个省会城市“三个维度”中去比较,只有站在全国平均线上才能缩小东西部差距,只有站在全省平均线上才能扛起省会城市责任,只有站在西北片区六个省会城市的平均线上才能在市场配置资源的竞争中体现兰州的主动作为。抓项目“求进”,就是将项目建设作为抓经济发展的核心工作,作为补基础设施和民生短板,以及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支撑,只有坚持不懈、坚韧不拔、坚定不移抓项目,不断补短板、强弱项、调结构,不断增加市场主体,才能实实在在地体现兰州的发展进步。首位度“提升”,就是兰州作为省会城市,资源禀赋和各方面条件是全省最优的,必须责无旁贷落实“强省会”行动战略,在全省高质量发展上先发力、带好头,提升省会城市贡献率,也只有实现首位度的稳步提升才能体现兰州的使命和担当。

主要目标

在全面完成“十四五”目标任务的基础上,力争到2026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000亿元以上,当好全省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科技创新对发展的驱动力明显增强,规上工业企业和高新企业数量较“十三五”末实现翻番,“四梁八柱”工业产业体系基本形成,产业结构更加优化;城市功能品质进一步提升,乡村振兴迈出坚实步伐,城乡发展更加协调;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成果持续巩固,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全面绿色转型;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重点领域改革深入推进,发展环境持续改善优化;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56000元和21000元,民生福祉不断增强,共同富裕取得明显进展。

重点攻坚五大“突破”

1

在建设创新示范城市上取得新突破

今后五年,我市顺应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趋势,紧盯“碳中和、补短板”新兴技术,坚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设兰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推进兰州大科学装置自主创新,争取建设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推动政策、技术、人才、资金等创新要素聚集,全面提升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构建以需求为导向的科技创新体系,引导在兰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各类企业聚焦重振“兰州制造”,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开展联合攻关,推出更多原创性科技成果,驱动兰州制造向产业链中高端跃升。

2

在融入协调发展格局上取得新突破

今后五年,我市系统推动全域城乡融合、产城融合、产教融合发展,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构建更加有序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全面推进“全市域、深融合”协同振兴。科学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优化主城四区功能品质,支持兰州新区协同建设共同富裕先行区,加快建设榆中生态创新城,统筹推进远郊县区发展,形成“一心两翼多点”城市发展功能布局。深入推进“精致兰州”建设,促进全国文明城市迈上更高水平,系统开展城市有机更新,完善城市“十五分钟精致生活圈”功能,全域规划打造黄河风情线大景区,充分挖掘释放以“黄河母亲”为代表的文化影响力,让黄河之滨更加美。

3

在推进绿色发展上取得新突破

今后五年,我市持续贯彻“先发力、带好头”重要嘱托,全面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有序推进黄河中上游生态修复及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示范区建设,构建黄河安澜行洪、黄河母爱共享、黄河生态造福的“黄河福道”。巩固拓展大气污染防治成果,深入推进氮氧化物减排重大工程和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加强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力争六项污染物指标全面达标,PM_2.5年均浓度控制在30微克/立方米以内,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7.5%。加强土壤污染防治、风险管控和治理修复,推进城乡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保障土壤安全。

4

在打造开放战略支点上取得新突破

今后五年,我市充分发挥“枢纽型、西向度”地理优势,更加积极主动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加快兰西城市群建设,系统构建内外兼顾、陆海联动、向西为主、多向并进的开放新格局,着力打造国家“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协同推进数据资源互联互通共享,加快丝绸之路信息港建设,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客户数据“西数东算”和国内东部地区客户数据“东数西算”协同发展,建设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行政审批业务和网络系统集成整合,推行“小兰帮办”“不来即享”服务模式,打造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最快城市”。

5

在促进共享发展成果上取得新突破

今后五年,我市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统筹解决“不平衡、不充分”主要矛盾,提高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包容性,营造全民共享的发展环境。协调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落实国家分配制度,千方百计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实施积极就业政策,为群众创造更多更充分的创业就业机会。统筹发展和安全,健全社会治安立体防控、现代城市灾害防治和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切实防范经济风险、社会风险、疫情风险和自然风险,筑牢城市安全防线,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聚焦六大重点工作精准发力

站在新起点,开启新征程,展现新作为。2022年,面对繁重的经济社会发展任务,我市将按照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要求,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工作,全力以赴推动“强省会”行动战略落地落实,不断增强民生福祉。

1

坚持以创新驱动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2022年,我市突出科技创新引领作用,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双向互融,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一:强化创新平台建设。

二: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三:聚力重振“兰州制造”。

四:全面升级服务产业。

2

坚定不移做大做强新兴增长极

2022年,我市充分发挥功能平台作用,激发内生动力,提升发展能级,带动全市加快高质量发展。

一:支持兰州新区率先发展。

二:推动高新区和经开区扩能提质。

三:加快榆中生态创新城建设。

四:统筹其他园区竞相发展。

3

坚定走好城乡融合发展之路

2022年,我市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优化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着力重塑新型城乡关系。

一:纵深推进“精致兰州”建设。

二:着力发展壮大县域经济。

三:全面加快乡村振兴步伐。

4

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治理

2022年,我市践行黄河国家战略,落实“双碳”目标,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持续改善生态环境,推动绿色转型。

一: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二:持续实施重大生态工程。

三: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5

立足构建新发展格局

不断深化改革开放

2022年,我市坚持以改革解难题、以开放促合作,不断增创发展新优势,努力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占据一席之地。

一: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二:建设营商环境样本城市。

三:强化区域交流合作。

四:积极拓展对外贸易。

6

围绕促进共同富裕

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2022年,我市持续加大民生投入,抓好民生保障,多渠道扩大民生服务供给,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市人民。

一:加快发展社会事业。

二:创新推进市域治理。

三:全力维护安全稳定。

来源: 兰州日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