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兰州新闻网

首页| 兰州| 新闻| 政务| 房产| 旅游| 汽车| 教育| 财经| 健康| 公益| 女性| 商业| 企业| 兰州日报| 兰州晚报| 全媒体矩阵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媒体聚焦>金城评论> 正文

■一针见血 以司法手段叫停大数据杀熟

2021-07-19 08:26:58 智能朗读:

近日,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人民法院开庭审理了胡女士诉上海携程商务有限公司侵权纠纷一案,并当庭宣判,判决上海携程商务有限公司赔偿胡女士投诉后携程未完全赔付的差价243.37元及订房差价1511.37元的三倍,支付赔偿金共计4777.48元,且被告应在其运营的携程旅行App中为原告增加不同意其现有服务协议和隐私政策仍可继续使用的选项,或者为原告修订携程旅行App的服务协议和隐私政策,去除对用户非必要信息采集和使用的相关内容,修订版本需经法院审定同意。

这起官司之所以引发舆论关注,是因为一个敏感话题:大数据杀熟。虽然携程方始终坚持认为在整单服务中“不存在虚假宣传及欺诈行为”并保留上诉权利,但有专业人士表示,依既有事实来判断,法律仍会给出公允的判决。因为据法院审理查明,胡女士一直都通过携程App来预订机票、酒店,因此,是平台上享受8.5折优惠价的钻石贵宾客户。2020年7月,胡女士像往常一样,通过携程App订购了舟山希尔顿酒店的一间豪华湖景大床房,支付价款2889元。然而离开酒店时,胡女士发现酒店的实际挂牌价仅为1377.63元,胡女士不仅没有享受到星级客户应当享受的优惠,反而多支付了一倍的房价。

所谓大数据杀熟,就是占据信息优势的公司利用野蛮的信息不对称,造成消费者被动承受损失,也被称之为对老客户的价格歧视。在日常的商业活动中,商家往往习惯于“欺生”,而对熟客则笑脸相迎,打折什么的优惠力度也是大大的。消费者常常把这种定势思维平行移植到网络上,认为自己成为会员、成为熟客之后自然就会得到更多的优惠。但互联网经济的逻辑下,老客户反倒成了最容易被宰割的对象。因为越是老客户,被记住的信息越多,越是彼此熟悉越容易疏于防范,以至于有人感叹“最懂你的人伤你最深”。北京市消费者协会曾对大数据杀熟现象进行过专项调查,调查结果表明,88.32%的被调查者认为大数据杀熟现象普遍或很普遍,有56.92%的被调查者表示有过被大数据杀熟的经历,没有被调查者认为大数据杀熟现象不存在。这项调查很清晰地呈现了公众对于大数据杀熟的心理认知。当然,我国已有不少法律包含治理大数据杀熟的内容,比如电子商务法、反垄断法、价格法等都有相关规定。但由于不同法律在处罚力度、规制范围、处理周期上有所差别,且大数据杀熟花样不断翻新,传统的监管查处机制显然已不适用,很难实施有效监管。

因此,对大数据杀熟的治理力度还需要进一步加强。要想真正管住企业大数据杀熟的手,一方面需要监管技术手段的升级换代。另一方面还应尽快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例如明确大数据杀熟的判断标准,明确界定大数据的法律属性和使用范围,从而做到监管有法可依,提升执法效率。

此次司法裁判,无疑具有风向标的意义,少些套路多些真诚吧,法律放过谁。

□小马飞刀

来源: 兰州晚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