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兰州新闻网

首页| 兰州| 新闻| 政务| 房产| 旅游| 汽车| 教育| 财经| 健康| 公益| 女性| 商业| 企业| 兰州日报| 兰州晚报| 全媒体矩阵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兰州新闻> 正文

兰州党员老夫妻潜心收集红色物品 用收藏耕织红色文化

2022-08-16 08:34:44 智能朗读:

“你未尽的事宜,我要继续努力奋斗,把红色文化收藏和集报事业进行到底,再创辉煌,取得更大成就。把红色文化收藏和集报事业传承给儿女、孙子,让这一事业永远飘扬。”

2020年初春,曾参加抗美援朝的老兵苏留曾去世后,王秀珍老人静静地坐在家里,看着无数的红色藏品,缓慢地找出那本泛黄的笔记本,用写信的方式给老伴苏留曾写下这段文字,以表纪念。

苏留曾和王秀珍都是老党员,1963年两人结婚后,一直想通过收藏红色物品的方式,诠释作为党员的一片赤子情。

1964年,苏留曾从部队转业下来,带着萌生已久的想法,老两口开始谋划收藏红色物品。

“先从收藏报纸开始咋样?”

“只要是能传播红色文化,正能量就行。”

老两口一拍即合,从1966年开始,之后的50多年,他们省吃俭用走遍了北京、新疆、广州、辽宁、西藏等28个省份,行程15万公里,收藏了老报纸、老照片、老画册、雷锋纪念章等数万件红色藏品。

今天,走进城关区定西路长城山海苑南苑的2号楼,一出电梯再拐个弯,就能看到一间挂着“苏留曾报藏馆”牌子的房屋。推门进去,一屋子摆放整齐的红色收藏品便立刻映入眼帘。

据了解,这里收藏的报纸从时间上涵盖了自清朝光绪年间、民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以及新中国成立之后,跨度超过1个世纪。此外,还藏有丝绸报、伞报、号外报纸等各类珍品报。

“这是中共七大当天的报纸,有几十种。”

“这是香港回归、澳门回归时候的报纸。”

“这是甘肃日报、兰州日报……报道甘肃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的。”

……王秀珍一边摆放着报纸展板,一边给来参观的群众讲解。王秀珍说,现在她这里有13万余张报纸、几万份创刊号,5万只胸章和数不清的红色文化物品。

除去报纸,王秀珍还收藏了涉及政治、文化、教育、体育、写作、妇女、诗歌、卫生、健康、老年生活、趣味图片等40多个门类的书籍;粮票、布票、油票、购物证等票据、军用物品;红色书籍5000多册,红色宣传画200多幅。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党史、学习党史、铭记历史,王秀珍把自己家改造成了一座红色文化展览馆,还将这些藏品带出了家门,办起了“流动博物馆”。

2000年,苏留曾和王秀珍的人事手续移交到兰州市军休三站后,他们多次在军休三站向军休人员、帮扶村、学校、多个社区义务讲党课,宣讲抗美援朝精神。

现在,王秀珍身体虽然消瘦,但说起红色文化,依然是精神满满。每逢党和国家重大的纪念日、党代会等期间,王秀珍都会举办各种展览。

2022年“雷锋纪念日”到来之前,兰州市军休三站与王秀珍所在的甘肃省收藏协会红色文化收藏专业委员会签订《共建协议书》,成立了“红色教育基地。期间,王秀珍老人还在定西南路社区举办了纪念毛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发表59周年展览,展品中有学雷锋系列剪报、照片、画刊、杂志等,这些数量超过千余件的展品都是王秀珍和苏留曾通过旧书摊、旧书店、古玩商场等途径收藏的。

王秀珍说:“老伴虽然走了,但这些红色藏品就像我们的孩子,我要守护好他们,宣传好这些党史、这些红色故事,才不辜负老伴,这是他的心愿,也是我的心愿。”

这些年,王秀珍曾荣获甘肃省“学雷锋标兵”、省和兰州市“三八红旗手”、全国商业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苏留曾藏报馆”也在2005年被中国报业协会集报分会评为优秀藏报馆,2013年又被评为“全国三星级”藏报馆。

在市军休三站工作人员的帮助、扶持和宣传下,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兰州市民知晓了“苏留曾报藏馆”的故事,知晓了王秀珍和苏留曾老人跨越世纪的忠贞爱情。50多年的坚守,让人们每次前来参观时,都能透过这些红色收藏品与过去的岁月对话、共鸣,也能不断以此为“镜”,不断照亮并审视自己的初心。

今天,王秀珍将红色收藏、讲解、展览作为了自己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建馆是为了让更多的人接受教育,了解革命历史,让红色基因传承下去。做‘红色收藏’,不为金钱,只为情怀。”王秀珍老人说,“这些藏品背后,有着许多感人的故事沉淀着历史。希望能以此激励更多的年轻人不忘初心、奋发前进,建设祖国,不负先烈期望。”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谯喜龙 唐 瑞 通讯员 王 静 马儒玲

来源: 兰州日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