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兰州新闻网

首页| 兰州| 新闻| 政务| 房产| 旅游| 汽车| 教育| 财经| 健康| 公益| 女性| 商业| 企业| 兰州日报| 兰州晚报| 全媒体矩阵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文化> 正文

兰州古城

2023-04-17 08:26:25 智能朗读:

兰州城墙 拍摄于南关什字润城佳园小区内

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种伟大的标志性建筑,是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阶级,部落,国家后的必然产物,是部落间,种族间,国家政权间为了地域占领,管理,统治而建筑的防御工事,其中一些城池发展成为国家政权集中的中心枢纽。

城池,是历史上军事设防的最好方式。早在公元前二十一世纪的夏朝,统治者就筑城设防。

我国境内产生真正意义上的城郭,已有三千年以上的历史了。而形成成熟的城郭,当属殷墟。据考古研究的翔实资料显示,三千多年前的殷墟是中国商代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中心,是中国至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考古学和甲骨文所证实的都城。

从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至现代初期,城池依然是军事设防的主要手段。因而历史上,统治者要统治、管理一方,必然要筑城防守。

兰州历史上,最早记载有“城”的历史,当属“榆中”。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西北逐匈奴,自榆中并河以东属之阴山,以为四十四城,城河上塞。”这个榆中就是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蒙恬沿黄河筑城所建之县四十四县之一,属陇西郡,这是兰州最早的有文字记载的地名。

在过去相当长的农牧文明和农耕文明时代,对于生产力低下,地域广阔的西北地区,筑城防守和管理是最有效的方式方法。因此,兰州地区历史上建筑了很多城池都是为了军事防守和管理。“榆中的营多,永登的城多”,就是这个道理。兰州以“营”命名的地名多达100多处,尤以榆中为多。整个兰州地区以“城”命名的地名也不少。这些都是指兰州地区广义上的古城,包括三县六区的大小古城,如永登县的满城、红古区的红古城、榆中县的东古城、城关区的王保保城等。这里说的是狭义上的兰州市区的古城,也就是兰州城的城。

对于历史上处于重要战略地位的兰州,筑城防守自然是必不可少的。

兰州,历史上作为边关地区,城的历史比中原地区要迟的多。据史料记载,秦昭王时始入秦版图,属陇西郡。自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大将李息在此筑“金城”防守,该城是除了秦朝建的“榆中”外,兰州最早的城,位于西固。西汉昭帝(公元前81年)在此始置金城县,隶金城郡。

西汉武帝时,在今西固黄河南岸设置了金城津(渡口)。取名金城津。

公元385年至413年,鲜卑族乞伏国仁在苑川河(榆中)中游的东古城(也有专家称在夏官营,期间曾7次迁都至靖远、枹罕等)建立的“西秦”国家政权,统治武威到天水、陇南及青海东部,共11州、30郡、48县的地域长达28年之久。其中,在公元388年由苑川迁都至金城(西古),公元399年又迁回苑川。

后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兰州地区处于战乱,城池被毁,一直没有较完整的城池。

宋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为防御西夏,在西固筑堡设防,称西关堡(城堡)。

现在,一般说的兰州古城,是指兰州市城关区的古城,该城源于明朝。

明建文元年(1399年),肃王朱楧率甘州(今甘肃省张掖市)中护卫移皋兰县(兰州),在现在的甘肃省人民政府所在地建肃王府,并开始筑城,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被称为兰州的古城。在此之前,西固一直是包括现在城关区、七里河区、安宁区及榆中、皋兰的一部分在内的兰州广大区域内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到此以后,西古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才逐渐向现在的城关区转移。

有城,就有城门。城门的大小多少,一般取决于城的大小和军事防御的需要。据史料记载,明代初期兰州建成了内城,周围六里二百步(每步为五尺),呈东西略长的矩形。城墙高三丈五迟,宽二丈六尺。有四门。

东曰承恩门(后改为来煦, 约位于今静宁路与张掖路交叉口),西曰永宁门(后改为镇远门,位于今天的张掖路与中山路交叉处),南曰崇武 门(后改皋兰门,位于今天的酒泉路与庆阳路交叉口偏南的位置处,大概就是现在的南关十字略靠南处),北曰广源门(俗称水北门,位于今天的永昌路北口略偏北的附近处,是当时城内的百姓从黄河取水的重要的通道,因此,当时的北门,也称水北门)。

明宣德年间(公元1426年—1435年),兰州城增筑了外城,周长为十八里一百二十步,呈不规则形。从此,兰州城初具规模。明正统年间(公元1436年—1449年),又增筑承恩门外郭,并建外郭九门:东为迎恩(俗称东稍门,现广场东口),东北为广武 (俗称新关门,它是东面城门中距离内城中心最近的城门,大约位于今天兰州广武商厦的附近),再往北为天堑(俗称下水门,后改为庆安门,今静宁路北口附近),南为拱兰(俗称南稍门,今中山林略东附近),东南为通远(俗称小稍门,今庆阳路与静宁路十字西南,因当时的城门不太大而取名小稍门),西南为永康 (后改为安定门,今白银路与双城门之间偏南,当时常有外敌从该地进侵城内,为了加强该地的防护工作,就在该地设置了一个城门,取名安定门),再西南为靖安 (俗称下沟门,后改为静安门),西为袖川(在清朝时为纪念左宗棠的功劳,又曾改为宗棠门,因位于兰州的最西端,后改名为西稍门,今文化宫略东附近),北为天水 (后改为通济门,俗称桥门,当时修建了镇远浮桥,从此,浮桥成为连接酒泉、张掖等河西诸镇及新疆、青海的重要通道。由于该地的重要性,在此辟开一城门,取名叫桥门,在今中山宾馆附近。在抗日战争时期,为了汽车通行方便,桥门终被彻底拆除)。后在城北又建小水门(今静宁路北口附近),该门是对当时的北门(广源门,也称水北门)在取水通道作用上的一个补充。是当时内城取水的一个重要通道。至此,兰州城郭的建筑规模基本固定了下来。

兰州内外古城能开这么多的城门,可见兰州古城的规模不小。

到清朝时,对城墙进行了较大规模的维修,并将城门和部分城墙以砖包砌,以防雨水冲刷和风化。

双城门,位于兰州市城关区双城门十字东南,正宁路北段。是兰州古城最后开的城门。抗日战争时期,日本飞机经常轰炸兰州,为了有效地组织居民疏散,就在内外城的南部各打开了一个门洞,居民可以尽快地穿过新开的内城门和外城门,到南山脚下等处疏散防空。后将两个门洞砌砖休整了一下,就是两个简易的城门,人们就将它叫成了“双城门”并一直流传了下来。现在,双城门地名,就特指双城门十字。和盘旋路一样,特指盘旋路十字。

兰州还有一个门就是萃英门,是一处古地名,位于兰州市城关区的东起西关十字西口,西行至解放门广场北口,折而向北至滨河东路的街区。萃英门并不是一个城门,是内城和外城之间的一小块区域。

萃英门与甘肃贡院密不可分。光绪年间,左宗棠任陕甘总督,有感于甘肃士子前往陕西考试费时费力,就向朝廷奏请“陕甘分闱”。

朝廷准奏后,建成了甘肃贡院。贡院建成后,可同时容纳3000人考试。人们习惯上称之为举院,至公堂前面仍然立着一块上书“甘肃举院”的碑刻。这应该是贡院,实际上就没有“举院”这说法,可能因是考举人的地方,人们就谬传了。

吴可读曾协助左宗棠建造甘肃举院,又应其之邀撰写了一副长达192字的楹联。萃英门得名于此。萃英门,取的便是荟萃精英之意。被誉为“陇上铁汉”的安维峻,编纂《重修皋兰县志》的张国常,求古书院山长天水刘光祖,重修五泉山的刘尔炘,兴办实业的河州邓隆等都出此地。贡院建成不久,就逢着了清末新政,科举取消,该地也改办为学堂,成为甘肃近代高等教育的发祥地。萃英门的牌匾不幸在军阀混战中遗失,迄今未见其踪迹。后兰州市命名地名,将此地命名为萃英门,萃英门名字留存了下来。

兰州城墙绝大部分消失于20世纪50年代,剩余的在改革开放后,随着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而被拆除。兰州的古城,已经在人们的视野中消失。在城关区张掖路街道金塔巷东口南侧南关什字润城佳园小区内,还残留了一段城墙,是兰州老城内南部城墙的一段,也是明清时期兰州城墙最后的见证。这段城墙遗址夯土构筑,外包砌青砖。南侧表面砖层厚0.7米,长9.1米;城墙东侧土层厚1.2米,现长不足4米,高约7米,城墙上面,还有人建了一间小房子。这是目前兰州城区唯一留下的古城墙。1984年10月20日,被兰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兰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不知道能不能长久保留下去?

现在,兰州保留下来的以城门命名的地名只有:萃英门、广武门、双城门、安定门、南稍门、小稍门、解放门、静安门、洪门子。

其实,以上只有洪门子是个例外。洪门子,是兰州一处较古老的地名,位于兰州市城关区解放门外西南侧,是临夏路太清宫西侧向南至兰阿公路的一条东北西南走向的狭窄小巷。清朝,清军在此地彻底打败苏四十三起义后,陕甘总督为感激清王朝的皇恩,取清王朝“皇恩浩荡”之意,将此地命名为洪恩街。康熙四十七年,为控制兰州西南的重要据点,在华林山筑满城,在龙尾山筑四墩,用以防守险地,同时在洪恩街南段中心两山之间的水磨沟临城区处筑一座小土城,俗称土儿城。土儿城有城门,扼居洪恩街,后洪恩街俗称洪门子。

兰州古城,已消失在现代文明的发展之中了,但它是兰州历史最厚重的一页,已被载入史册。

□李新海 文/图

责任编辑:王旭伟

来源: 兰州日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