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兰州新闻网

首页| 兰州| 新闻| 政务| 房产| 旅游| 汽车| 教育| 财经| 健康| 公益| 女性| 商业| 企业| 兰州日报| 兰州晚报| 全媒体矩阵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文化> 正文

用艺术语言传递精神力量 ——访玉雕艺术家侯晓平

2022-08-19 07:39:21 智能朗读:

侯晓平作品

侯晓平

1973年出生,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中国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会员,甘肃省工艺美术协会理事,甘肃省民协会员。2021年12月由甘肃省工艺美术系列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破格评审为高级工艺美术师,2022年5月经甘肃省工艺美术行业评审工作委员会评审认定为甘肃省工艺美术大师,首届甘肃省传统工艺美术玉雕品种代表人。其创作的青金石作品《风雪山神庙》、玛瑙作品《四季有余》、河玉作品《小小鸟》等诸多精美作品,分别在第11届中国(苏州)“子冈杯”玉石雕作品展、第6届中国玉石雕刻作品“玉华奖”、第8届中国玉石雕刻作品“红玛瑙杯”等全国性大赛中获奖。2021年6月,论文《浅谈俏色雕刻在和田玉中的运用》在由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主办的“2021全国工艺美术产业发展高峰论坛”论文评审中荣获优秀奖。

在国人的精神世界中,玉的意象,时有映现。就像在玉雕艺术家侯晓平的心里,玉就是他精神追求的承载物。尤其是在他的鬼斧神工之下,玉,已经完全脱离了一个具象的实体,而成为了令人回味无穷的抽象意蕴。

玉的文化,千百年来都植根于国人的潜意识里,更有诸多带玉字的妙词,几乎囊括了人间对于美好意愿的寄托和形容。

侯晓平自幼酷爱手工制作,小到剪纸、刻葫芦,大到木刻、模型等等,样样都能折腾出个样子来。进入企业后,他被分配到了机械加工与维修岗位,这些经历无形中都为以后的玉雕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我完全投入玉雕事业是在2007年。”侯晓平告诉记者:“我辞去了固定工作,去了父亲的奇石收藏馆。从那时候开始,各种奇形怪状、五颜六色的石头激发了我的创作热情。”

于是,他就开始寻找各种打磨设备和工具,不停地雕刻、报废,再雕刻、再报废。

“期间,也真是浪费了不少材料,不过也翻阅了不少有关雕刻资料。”他说:“在随父亲进货的时候,我还悄悄地看玉雕师傅的加工过程。到了晚上,再回忆揣摩记录下来。回到家后,我几乎每天都是12小时以上不停地雕刻。”

就这样,经过多年地自学和磨练后,从2015年开始,侯晓平的作品开始在全国性的玉雕专业竞赛中崭露头角,也正式开启了他专业化的玉雕交流与学习之路。

随着雕刻技艺的不断提高,越发强烈地感觉到专业理论知识的不足。

2018年9月,有幸作为甘肃代表入选国家艺术基金“苏作雕刻传承与创新人才培养”资助项目,在苏州工艺美术学院学习并结业。

2019年6月通过审核入选国家艺术基金“玉石巧色雕刻人才培养”资助项目,在湖北工业大学学习并结业。

这两次国家级的艺术培训对侯晓平来说具有重大的意义,对他之后的艺术人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艺以来,他始终坚持对传统玉雕技艺的传承与学习,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探索、尝试与创新,做到了师古而不泥古,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玉石俏色雕刻风格。同时,侯晓平对玉雕原材料的种类有着广泛地认识和实践,能够针对不同的原材料进行设计与雕刻,尤其是在和田玉领域的创作有着个人独到的见解。

2021年10月23日,由深圳珠宝博物馆主办、中央美院钱亮博士策展的《玉·见迭变——中国当代玉质媒介艺术展》在深圳珠宝博物馆举行,该展邀约了来自全国各大美术院校及在玉质媒介艺术创作方面有代表性和突出影响力的艺术家近50位,约70件作品集中呈现了当代玉质媒介艺术作品的迭变与创新趋势,彰显了玉雕艺术的无比魅力。其中,侯晓平的作品《疫之殇》引起了观众和专家的热议。在他的精雕细琢下,生动塑造了一件体量大致接近真实口罩的青金石“口罩”,作为针对焦点社会现状——新冠疫情的思考,这件作品蕴含着雕塑家敏锐的洞察力,以及悲悯的情绪。

有关专家评价说,侯晓平对于口罩的逼真再现,是深化了人世间悲悯的情绪,让人们看到了医护人员的无私奉献、勇于担当,也看到了志愿者和普通居民的保驾护航与理解配合。

“她们以生命赴使命,用大爱护众生,对抗这突如其来的疫情。我就是想用艺术语言,向这些最美逆行者致敬,向观者传递共克时艰的精神力量。”他由衷地说。

雕玉、琢玉、塑玉、磨玉……在岁月的流淌中,一件件主题鲜明、形式各异的作品在侯晓平的手中诞生,并不断呈现出契合时代特质的艺术意志。

在他的艺术人生中,传统玉文化精神和当代雕塑创作逐渐共融,同时他也在不断地探寻着当代艺术语境下的雕塑转型之路。

“在你用心去改造一块玉石的同时,也是个人自我修行的一个过程。”侯晓平感慨地告诉记者:“在这个过程中,个人对社会的责任感也在不断加强。多年来,我还坚持为广大的玉石爱好者进行来料设计与雕刻,每一件我都视如己出,旨在为玉雕艺术行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件好的作品,必须要能感动自己,才会独具匠心。”他说:“如今,在党和国家的政策引导下,我们更是迎来了工艺美术行业的春天,迎来了大工美时代的到来。2021年9月在原有店面的基础上,我正式创建了‘平石雕刻艺术工作室’。我有信心、更有责任,把传统的玉雕文化以崭新的姿态在甘肃本土上继续发扬光大。”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首席记者 李超 文/图

来源: 兰州日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