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兰州新闻网

首页| 兰州| 新闻| 政务| 房产| 旅游| 汽车| 教育| 财经| 健康| 公益| 女性| 商业| 企业| 兰州日报| 兰州晚报| 全媒体矩阵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兰州新闻> 正文

“夜校风”吹到兰州 你心动了吗?

2023-12-19 09:09:42 智能朗读:

“上夜校”成为年轻人的一种生活方式

近期,上海、浙江等地年轻人“上夜校”的生活方式在社交平台上迅速走红。连续几日,记者在兰州市内采访发现,这个听起来属于“过去式”的教育形式也渐渐在兰州火了起来:古琴、美妆、架子鼓、调酒、茶艺、英语口语等多样化的课程,成了年轻人在业余时间提升自己、拓展交友圈的新途径。

现象

“夜校”圈粉年轻人

课程多样费用亲民

“调制一杯鸡尾酒,并不是简单地将几种酒混合,而是要追求一种口感与观感方面的整体和谐。”周五晚上8点半,麦积山路一酒吧内,几位年轻人正在调酒老师的引导下品尝各种调酒原料,不断试验不同的材料搭配之后能产生怎样的味觉和视觉效果。摇匀、过滤、搅拌、研磨、做盐边……一个个动作下来,初次学习调酒的学员们不禁大呼过瘾。

在城市另一边,一阵阵古琴声从教室中飘扬而来。这是教室中的5位年轻人第一次抚摸古琴,从古琴七根弦上弹出的美妙声音让他们新奇无比。古琴非遗传承老师讲演结合,细数琴里琴外之音韵与文化,更令大家心向往之。

与20世纪80年代流行的上夜校恶补文化知识不同,如今年轻人“上夜校”学的并非文化知识,而是各种各样由兴趣爱好延伸出来的课程,如瑜伽、美妆、架子鼓、英语口语、舞蹈,甚至还有非遗项目古琴。上课地点有传统的教室,也有酒吧、摄影棚、茶室等实践基地,绝大多数课程每周一次,在工作日或周末的晚上,普遍都是不超过8人的小班授课,一期10-12次课,收费多为500元。

学员

培养兴趣爱好

获得精神愉悦

对于现在的年轻人而言,“上夜校”不仅仅是工作的调味品,也是生活的加油站。培养爱好带给自己的,是在当下快节奏生活中延伸出的一种对抗式放松,也是一种便捷的交友方式。

家住九州的小蔡今年31岁,是一名基层工作者,近来报名了“夜校”的调酒班来放松自己。“老师要求严格但很有耐心,上夜校可以学自己喜欢的东西,还能认识不同的朋友。”小蔡说,身边越来越多年轻人业余会报班,但专门针对年轻人的兴趣班还不是很多,之前他报的乒乓球班多是小孩子,去了几次就不去了。“现在报的这个‘夜校’挺合我心意,不仅课程多,身边还都是同龄人。”

“今日有幸聆听悦耳古韵,真是太满足了!”古琴课后,孙雪开心地说。孙雪自幼学习音乐,长大后音乐成为她日常排解压力、独处自洽的好伙伴。在她看来,平日听一场音乐会,就算惠民票最少也要80元,但在“夜校”古琴班,不仅能学到知识,还能现场聆听大师演奏,500元物超所值。不少学员也都坦言,“学什么是其次,在课堂上找到精神的松弛感才是关键。”

组织者

课程内容向年轻人倾斜

希望公共文化资源持续增加

“兰州夜校局,终于来啦!”在社交媒体搜索“兰州夜校”,可以看到有很多机构和个人发帖,向网友发布课程信息、征集课程意向:“城关区都有什么课?”“我想学古琴,零基础行吗?”“可以开咖啡课吗?”……从大家的交流中,可以看出年轻人对“夜校”的期待。

“我们的古琴课程以普及知识和基础体验为主,学员不需要买琴,老师也都是古琴研究院的非遗大师。”主营古琴课程的“雪梨书友会”负责人雪梨介绍说,古琴课从11月开始招生,已经上过两堂课了,学员反响都很不错,还有持续咨询报名的学员。来报名的人大多已经工作,都是工作学业之余想提升自我价值的成年人。“在8个课时里,我们的交付标准就是让学员学会演奏《笑傲江湖》选段。如果学员感兴趣,还可以继续学习进阶课程。”雪梨补充说,很多成年人白天被工作、家庭填满,晚上刷手机、追剧或者聚会,鲜有机会和途径充实自己,这也是自己创办书友会的初衷。近期,“青年夜校”在全国风靡,书友会也趁此机会升级为“夜校”,希望这里不仅是一个传播知识的场景,还有一种生活的氛围,让学员愿意在其中或徜徉漫步,或席地而坐,慢下来欣赏古琴艺术,爱上古琴艺术。

“青年群体对于多元文化的需求日益增加,但时间和经济成本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的需求。”兰州青年“夜校”负责人“安琪拉”表示,和许多“夜校”机构负责人一样,他们在招生阶段就会基于大家的意见需求,对接老师或培训机构,组起相关课程。“我们的大部分学员是20+、30+的年轻人,也有少部分是中年群体。”“安琪拉”说,目前“夜校”最大的优势就是高性价比和体验感,很多学员是为了培养兴趣爱好,希望既能学到东西,又能享受其中。未来“夜校”发展如何,场地、生源、机构配合等方面都是“夜校”负责人需要考虑的问题,“希望公共文化资源持续增加”则是学员和组织者的共同心声。

专家

“软消费”流行

大众消费模式从实体消费向精神消费转变

“近期,年轻人‘上夜校’的生活方式在社交平台上迅速走红,这种现象与目前流行的‘软消费’不谋而合。”兰州市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牛铮超表示,随着后疫情时代的到来,人们的消费转向理性,突出的特征就是人们的消费尤其是年轻人的消费,不再把服装、化妆品、美食作为主要消费品,而是选择那些轻松、娱乐而又不失社交功能、拓宽视野、提升自己的夜校学习,这也被视为一种“软消费”;当然其中也不乏一时没有找到合适工作的年轻人,索性报个夜校兴趣班充实一下自己,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职业竞争力。从整体上看,由于00后消费群体的兴起,我国的消费模式也正在从实体消费向精神消费转变。这给政府引导消费、经济界研究消费、商品生产者满足消费都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空间,值得深思。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张丹 文/图

责任编辑:王旭伟

来源: 兰州晚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