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兰州新闻网

首页| 兰州| 新闻| 政务| 房产| 旅游| 汽车| 教育| 财经| 健康| 公益| 女性| 商业| 企业| 兰州日报| 兰州晚报| 全媒体矩阵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甘肃新闻> 正文

在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马跑泉镇什字坪村,村党组织10多年来不遗余力为群众提供阅读服务,每年有3000多人次到农家书屋借阅。最近村里又一次性投入30多万元,用于农家书屋的改造升级—— 什字坪农家书屋的“甜”模样

2022-06-30 10:50:30 智能朗读:

▲6月20日,什字坪村农家书屋里,村干部正在调试3台新安装的智慧显示屏。

▲6月20日,什字坪村的孩子们放学后像往常一样来到书屋,阅读喜欢的书籍。

6月20日,记者来到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马跑泉镇什字坪村时,空气中热浪滚滚。然而,走进村里的农家书屋,舒爽之风扑面而来,角落处新安装的柜式空调正悄无声息地运转着。新换的木质书架牢牢固定在粉刷一新的墙壁上,书架上整整齐齐摆满6000多册图书,每一册图书上都留下深深的阅读痕迹;专门打造的“红色书架”格外醒目,毗邻的荣誉展示架上“第九届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的奖牌和荣誉证书,让这里熠熠闪光。一旁,新扩容出来的区域内,村干部们正忙着调试3台新安装的智慧显示屏,为“嫁接”电子阅读资源做好各项准备。

“村里能有这么大的变化,农家书屋发挥了不少作用”

什字坪村农家书屋是甘肃省首批建设的农家书屋之一。过去10多年里,什字坪村依托农家书屋,通过开展常态化全民阅读推广活动,不仅极大丰富了当地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依托书屋打造的“四点半课堂”,也有效解决了村里孩子们放学后的看护难题。农家书屋逐渐成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抓得实、留得住的文化阵地。

如今,3台2.4平方米的智慧显示屏又为这里平添了时尚气息,与书架上的数千册图书共同涵养乡风文明,为乡村振兴积蓄文化力量。小小农家书屋究竟能汇聚多少正能量?见证书屋一路走来的什字坪村党总支书记王刚心里有一本明白账。

2007年,王刚出任什字坪村党支部书记时,村里的账上不但没有一分钱,还欠着外面2.8万元,而且村里每年的矛盾纠纷多达30余起。回忆起过往,王刚记忆犹新:“那时,真叫人头疼。”

王刚介绍,如今什字坪村的固定资产已达4000多万元,其中经营性资产就有2000多万元,每年村集体有200多万元的收入;全村2800多人每人每年还有600元的分红;矛盾纠纷一年也发生不了一两起;党支部也发展壮大成为党总支。

“村里能有这么大的变化,农家书屋在潜移默化中发挥了不少作用。”王刚感触颇深,这些年,群众从被动接受到闲暇之余主动走进书屋,渐渐地,大家的科学文化素养提升了,眼界拓宽了,村风民风彻底改善了。

王刚回忆说,刚开始的时候,书屋几乎无人问津,村民们宁可谝传,也不愿走进书屋。“那时候也没啥好办法,我们村两委成员就带头到书屋阅读、学习,再向群众讲解。时间一长,大家也就慢慢接受了,越来越多的村民主动走进农家书屋这个‘新世界’。现在,我们的书屋每年借阅人次有3000多,其中2000多人次是村里的娃娃们。”

有模有样的农家书屋在甘肃乃至全国不在少数,为何什字坪村农家书屋一直能够保持良好的运行状态,长期接地气、聚人气、有活力,秘诀究竟在哪呢?王刚介绍,书屋自建成以来,哪怕每天只有一个人来看书、借书,每一任管理员每天都会按时来开门,而且永远保持着书屋干净整洁,随时为村民提供阅读便利。

“乡亲们的科学文化水平提高了,乡村治理也就不难了。”王刚说,现在书屋已成为全村群众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调味剂”,不仅筑牢了乡村振兴的“硬支撑”,更夯实了村里发展的“软实力”。

“让群众感觉到像家里一样温馨舒适,这一切都非常值”

经过10余年的发展,什字坪村农家书屋不仅名气越来越大,也成为当地群众接触外部世界的桥梁和孩子们放学后的乐园。

11岁的张紫萱是马跑泉镇团庄小学四年级学生,下午放学后她没有直接回家,而是像往常一样来到书屋,轻手轻脚地搬出一个板凳,熟练地从书架上抽出自己喜欢的书,如饥似渴地读起来。过了一会儿,越来越多身着校服的学生走进书屋,书屋里的人气一下子旺了起来。

“这里变新了,看起来也越来越漂亮啦!我很喜欢在这里读书,每两三天就会来一次书屋。”张紫萱自豪地说,通过阅读课外书籍,考试的时候阅读理解部分全答对了,语文每次都能考90多分。

看到如此场景,王刚特别欣慰,“去年高考,全村考出去30多个学生,考上本科的就有10多个。对这些孩子来说,我们的书屋是甜的。”

已过而立之年的杜瑞虎,去年3月与书屋的一次“邂逅”,让他对这里多了一份痴迷。今年4月,他主动接过接力棒,成为什字坪村农家书屋第五任管理员。他说:“去年是我从学校毕业以后接触图书、看书最多的一年,从中学到了很多知识和道理。每当区文化馆的工作人员来书屋帮忙分类整理图书时,我就跟着看、跟着学,不由得就喜欢上这里的氛围和管理员的这份工作。”

前不久,当收到第九届“双服务”先进集体的荣誉证书和奖牌时,王刚深受触动:“这是对我们工作的肯定,信心更足了!我们一定要把书屋管得更好!这次村里筹资30多万元用于书屋的改造升级,目的就是要把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质量提升再提升,为大家的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增添文化底蕴。”

走进王刚的办公室,天花板上悬挂式电风扇不知疲倦地旋转着,不时嗡嗡作响,与静逸的书屋形成鲜明对比。这次书屋改造升级前,他花了20多天的时间查阅了好多发达省份的先进经验。办公桌上,打印出来的各种设计方案垒起来超过1厘米。王刚说:“人家的东西确实先进、太先进了!看了人家的东西,我马上就有了思路,但我们没法照搬照抄,通过村两委集体研究并征求村民意见,最后决定因地制宜进行改造。改造后的书屋面积增加到了110多平方米,是原来的两倍。”

也许很多人不理解,一次性投入30多万元用于农家书屋改造,值吗?但在王刚看来,群众的思想教育主要是建立在学习的长效机制基础上的,学习也在于坚持。“现在的物质生活好了,为大家提供良好的文化生活环境,让每一位群众在书屋感觉到像在自己家里一样温馨舒适,这一切都非常值!”

王刚说,30多万元只是一次性投入,每名书屋管理员的报酬也得2万多元,平台的维护费用每年也要1万多元。“这次花这么大的功夫建设集数字化阅读和村集体‘三资’管理为一体的平台,为的就是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提高群众满意度。”

记者 田野 文/摄

来源: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