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兰州新闻网

首页| 兰州| 新闻| 政务| 房产| 旅游| 汽车| 教育| 财经| 健康| 公益| 女性| 商业| 企业| 兰州日报| 兰州晚报| 全媒体矩阵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金城评论>媒体评论> 正文

■议论纷生 研学游不能“只游不学”

2023-06-19 08:35:26 智能朗读:

人们常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确,读书与行路,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就好比人之双足,协调共进,才能行稳致远。

一头连着课堂,另一头连着自然与社会,研学旅行让学生们开阔眼界、收获成长,是一种寓教于乐的好方法。近年来,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热度渐起。据媒体报道,2022年,研学旅行人数突破600万人次,创历史新高。全国现有超过5000家“研习营”“夏令营”等相关企业,总体规模未来可望超千亿元。但是,有媒体报道说,随着大量营利性机构介入,各类问题层出不穷,包括收费缺乏统一标准、研学课程质量不佳、研学机构资质欠缺、学生安全无法保证等。乱象背后,是不少家长和学生的“乘兴而来,败兴而归”,也让不少学生家长望而却步。

“研学”,顾名思义“研究性学习”,而研学游则集研学与旅行双重体验于一体。研学游的开山鼻祖,远可溯源到春秋时期孔子率弟子们的周游列国;历代文人墨客、仁人志士,也都崇尚“知行合一”理念,并努力践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如今,教育、旅游产业高度发达,研学游的内涵与档次已今非昔比。2013年国务院印发的《国民旅游休闲发展纲要》明确要求“逐步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并以此作为一项撬动素质教育改革的杠杆举措。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颁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要求各中小学要把研学旅行纳入教育教学计划,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考虑,研学旅行由“校外活动”上升为“校内课程”。

但是,不客气地讲,当前形形色色的研学游虽有精品爆款,但多数仍流于平庸。特别是一些由校外机构组织的研学旅行,一直存在“游而不学”“游而不研”的虚假宣传问题。比如有的把常规旅行包装为研学旅行,只为收更高的费用;所谓到高校“游学”,往往就是到此一游,更不要谈体验校园生活、参观科学实验,深度了解学校和专业了。研学变成了“景点+课本+作业”,或旅游化、形式化、肤浅化,研学变成单纯的几日游,学只停留在了表面。

对于研学游来说,“研”是基础,“学”是目标,但这个“学”必须在“研”的基础上达成,“游”只能是助力。也就是说,从本质上来讲,研学游是“教育+”,而非“旅游+”。 研学旅行市场是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包括基地建设、线路设计、师资配备、课程开发、安全保障等环节。研学游的关键在于平衡游和学,这离不开优质内容的开发、社会资源的支持,更需要专业人士把关。如果想要让研学旅行这一素质教育培训项目健康发展,必须坚持教育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安全性原则、公益性原则,明确研学旅行要结合学生身心特点、接受能力和实际需要,注重系统性、知识性、科学性和趣味性。因此,需要出台规范,明确组织研学旅行活动需要的资质,以及经营内容、收费标准,督促研学旅行举办者真正坚持素质教育,别只是一门心思挣钱。

小马飞刀

责任编辑:张军

来源: 兰州晚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