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兰州新闻网

首页| 兰州| 新闻| 政务| 房产| 旅游| 汽车| 教育| 财经| 健康| 公益| 女性| 艺术| 企业| 兰州日报| 兰州晚报| 全媒体矩阵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媒体聚焦>金城评论> 正文

■一针见血 个人信息泄露不能成为老大难问题

2021-03-16 09:04:46 智能朗读:

近日,有南宁市民向媒体反映,他的妻子收到南宁市西乡塘区人民法院发来的起诉书,起诉书后附的一份清单上列有包括他妻子在内的208人的个人信息,但其他207人均与本案无关。

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是这208位市民因为办理某金融机构的信用卡,造成逾期不还而被告上法庭。法院在向被告寄送民事起诉状及证据副本时,其中一项证据为该金融机构与律师事务所签订的《委托代理协议》,附件为诉讼清单,清单上有208人的姓名、身份证号、银行账号等个人信息。这也就意味着,这208人因为信用卡逾期不还的被告,在收到法院发送的带有自己各类信息的起诉状附件的同时,还收到了其他207名个人的信息,包括姓名、身份证号码、银行账号等等敏感信息。事情曝光以后,涉事的法院相关负责人承认此事属实,并表示已经采取整改措施。

个人信息泄露,其实是个老问题,小马飞刀也多次写过文章,但有一种感觉,那就是大众对于个人信息泄露,已处于无奈的状态。个人信息泄露往往面临“无人负责”的局面,看似很多环节、很多部门都有责任,实则所有的后果最后都由当事人自己来承担。尽管有这样那样的法律,但发现难、取证难、维权成本与补偿不成比例等,让许多人只能是一声叹息。据一项调查显示,目前在信息泄露后,接到骚扰和诈骗电话、短信时,71%的被调查者选择掐断电话或不予理睬,63%的选择拒接及拉黑,仅有20%左右被调查者选择了举报、投诉、报警等积极应对措施。

信息安全喊了这么多年,发生大规模的泄露事件不是第一次也可能不会是最后一次。信息泄露事件被曝出来的可能只是冰山一角,尚未发现的又有多少,隐而不报的又有多少,在这个信息高速发达的时代,个人信息仿佛像裸奔一样让人无所适从。当下,技术力量、资本力量和地方政府都在为大数据而兴奋,大家首先做的都是迅速、大规模地收集信息,却忽略了一项原则:不能保护信息,就没有资格收集信息。自己手上的信息是资源,更是责任。2月3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89亿,手机网民规模达9.86亿。信息社会、大数据时代,高科技的发明创造与发展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福祉,但同时也给个人隐私安全带来巨大威胁,每个人都仿若一个无处藏身的透明人。在信息时代,必要的公众个人信息采集是保持社会正常运转的需要,是一种信息红利的分享。但采集机构有责任,也有义务保管好这些信息,从契约角度讲,采集就意味着一种承诺、约定。公众通过提交个人信息获得相应的服务便利,而相关采集机构则应该履行保密的义务与责任。唯有恪守契约,才有可能建立社会信任,不然,信息即鸿沟,最后的结果只能是信任崩塌。

如果说媒体一篇篇的报道、一次次的呼吁,换来的不是真正的改变,而是公众忍耐能力的提高,那真是一件可笑又可悲的事。

小马飞刀

来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