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兰州新闻网

首页| 兰州| 新闻| 政务| 房产| 旅游| 汽车| 教育| 财经| 健康| 公益| 女性| 艺术| 企业| 兰州日报| 兰州晚报| 全媒体矩阵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兰州时政> 正文

多维度靶向施策 个性化按需救助 我市建立健全“社会大救助”模式

2020-12-23 08:44:08 智能朗读:

为全面贯彻落实社会救助托底线、救急难、可持续的总体要求,健全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特困人员供养、受灾人员救助、困难居民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临时救助制度为补充的和谐社会“安全网”和“减震阀”的社会救助体系。市民政局加强部门间社会救助政策链接,引入社会组织积极参与,通过业务培训、政策宣传、入户走访、转介服务等方式,为困难群众提供救助政策“菜单式”服务,确保社会救助政策措施“应享尽享”,困难群众实际困难妥善解决。

有效链接各类社会救助政策

市民政局加强与财政、教育、人社、住建、医疗、应急、残联等相关部门的工作对接和政策衔接,主动函询各相关单位链接救助政策,共收集整理7家市直部门27项社会救助政策,通过梳理汇总成册,制作成新媒体宣传短片,不仅打破了部门间救助信息的壁垒,更让困难群众明明白白享受政策,提升了困难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制定了《链接“8+1”社会救助政策多维度精准施救实施方案》,明确了工作目标、方法步骤和工作要求,形成了政策无缝衔接、部门协同配合、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大救助”格局,社会救助由“要我救”升级为“我要救”,确保为困难群众提供全方位、个性化救助,实现应保尽保、应兜尽兜、应救即救。积极组织区县、乡镇(街道)、村(社区)社会救助工作人员以及驻村干部、网格员、志愿队伍、社会工作者开展“8+1”社会救助政策培训,确保入户人员熟政策、能讲解、会运用。通过广播、网络、微信和乡镇(街道)政务大厅、村(社区)公示栏等各类渠道广泛宣传政策,不仅切实提高了群众的政策知晓率,也确保了困难群众求助有门,受助及时。

整合社会救助工作力量把脉致贫原因

市民政局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压实县级属地管理责任,有效整合基层社会救助经办机构、网格员、志愿者队伍、社会工作组织等资源,结合救助对象提标复核工作,对城乡低保、特困供养人员开展逐户排查,切实摸清困难群众家庭的实际困难和需求,对照27项救助政策,全面核实政策落实情况,将疑点情况登记造册,并及时转交相关部门进一步核查,提高了救助服务质量,打通了困难群众“最后一公里”保障渠道。积极引导专业社工、志愿服务队伍等多元化主体参与社会救助工作,实现政府救助兜底保基本和社会力量参与促提升的良好互动。委托多个社会工作组织,对全市“三社联动”项目10个试点社区的所有低保对象和特困救助供养对象进行逐户排查,深入了解实际困难,研究分析致贫原因,逐一筛查政策落实,针对客观反映的问题,主动对接职能部门,精准落实相关政策。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引进第三方服务机构,对全市分散特困供养对象、残疾人两项补贴发放及困境儿童等重点人群有关政策落实情况进行了摸底排查,以资金发放、监护责任、探视制度、日常看护、生活照料为重点,主动查找政策落实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分析原因,提出办法,全面推动了脱贫攻坚兜底保障及其他救助政策落地见效,进一步巩固拓展了脱贫攻坚成果。

靶向解决困难群众实际困难

市民政局充分发挥社会救助“8+1”体系作用,牢固树立“大救助”理念,利用社会救助联席会议制度和县级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协调机制,结合全省民政综合救助预警监测信息系统,主动衔接扶贫、医疗、就业、教育等部门,有效整合基层经办机构、网格员、志愿队伍、社会工作组织等资源,定期开展因病、因学、失业登记等预警家庭入户核查,建立信息台账,及时将符合相应救助条件的困难家庭纳入救助范围,给予相应的救助服务,有效解决了边缘困难群体的实际困难。通过多渠道、多措施的工作推动,累计发现困难群众应享受但未享受救助政策51人次,其中涉及教育、医疗、残联、住建等行业部门,针对发现问题,及时通过乡镇(街道)社会救助综合服务窗口转交相关部门予以核查落实,困难群众的需求得到了有效解决,满意度获得感不断提升,服务质量不断提高,“8+1”政策链接达到了预期效果。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谯喜龙

来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