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兰州新闻网

首页| 兰州| 新闻| 政务| 房产| 旅游| 汽车| 教育| 财经| 健康| 公益| 女性| 商业| 企业| 兰州日报| 兰州晚报| 全媒体矩阵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媒体聚焦>热门话题> 正文

■热点辣评 变着花样骗流量 收割网友善意当严惩!

2021-08-16 08:38:48 智能朗读:

有些类似的魔幻故事,近些年总是在网络世界一再上演。

比如这两则新闻:

其一是最近广东深圳一女主播,自称在地下停车场被红衣人尾随,场面惊悚,有网友出于担心而报警。但经查,这是该主播为吸引流量伙同他人制造的闹剧,现已因故意扰乱公共秩序被行政拘留。

其二是B站UP主“小昭昭昭昭昭昭昭昭昭”,因发布虚假消息,谎称自己患胃癌骗取捐款。B站小管家发布公告称,平台已对其账号进行了封禁。对此有律师提醒,根据刑法规定,骗取财物数额较大构成犯罪,当诈骗财物价值总金额达到三千元以上时即可立案。

看起来两件事有差别,其实本质相去不远。都是有人想不走寻常路地博眼球冲流量,而流量能带来利益。这两则新闻,代表的就是现在网络世界比较流行的“骗流量”套路:或者编造有视觉冲击力的离奇故事,或者卖惨骗取好心人的善意。

如果“骗流量”的把戏玩得太过火,被揭穿了,自然要为之付出代价,轻则被平台封禁账号,重则还可能被追究法律责任。但之所以还有那么多人飞蛾扑火,主要还是侥幸心理作祟。被平台封禁了,还可以用亲朋好友乃至网上买的身份信息注册,而真正能被执法部门追究的毕竟还是少数。要防止类似的“骗流量”现象扩散,就要重视这种普遍存在的心理。

对平台来说,除了要严格落实网络实名制外,也要做好“事中管理”。现在多数自媒体平台都流行算法推荐,其逻辑是只要有人爱看,就会大力推送相关内容。这种算法有其合理性的部分,但如果被利用,也可能成为助推虚假恶俗信息扩散的“帮凶”。对此,平台有必要加入价值标准,对类似纯追求眼球刺激的内容,多一道把关。不给闹剧提供流量扶持,某种程度就是釜底抽薪。

其中比较纠结的可能是如何处理“网络募捐”。不可否认,因为网络的低门槛和扩散效应,一些弱势群体获得了以前很难获得的帮助,这是网络发达带来的福利。可是的确也有越来越多的别有用心者,利用网络的善意编故事牟取私利。平台一方面要保护真正的慈善畅通,一方面也要堵塞行骗的漏洞。这就考验平台的管理智慧了。

除了平台之外,执法部门当然也很关键。平台的处理再严格,顶多也就是封禁账号,威慑力有限。就像新闻中的深圳女主播,如果不是被警方行拘而只是平台封了账号,很难说她会吸取教训。改天换了马甲可能还会故伎重演。但现在因为一点流量,而让自己失去一段时间自由,无论对她还是对可能的效仿者,都敲响了警钟。

要彻底杜绝类似现象,无论对平台还是执法部门来说,的确需要耗费很大的时间和精力成本。但这些乱象,伤害的是无辜者利益,搅乱的是公共生态,不投入精力去治理,长远的损失可能更大。

据光明网

来源: 兰州晚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