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兰州新闻网

首页| 兰州| 新闻| 政务| 房产| 旅游| 汽车| 教育| 财经| 健康| 公益| 女性| 商业| 企业| 兰州日报| 兰州晚报| 全媒体矩阵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兰州新闻> 正文

弘扬“谜城”韵 展现时代风 春节期间我市灯谜活动让更多兰州人爱上传统文化

2023-02-10 08:35:29 智能朗读:

市民在活动现场猜灯谜

猜灯谜的小朋友

展示谜底

宣读获奖结果

在刚刚过去的兔年元宵节里,一场场传统文化味十足的灯谜活动竞相登场,兰州谜家们贡献了多条原创灯谜,既有时政知识、生活百科,也有传统内容。让古老的灯谜活动有了新的特色。记者采访中了解到,灯谜在古老的金城原本就有悠久的历史,并曾辉煌一时,出现过为人称道的谜家,也发生过诸多传奇色彩般的“射虎”故事。

老谜新说弘扬时代精神

在今年的大型灯谜猜射活动中,兰州市文化和旅游局作为主办方还独具匠心地将推进弘扬时代新风融入其中。

来自天津大学的大一学生刘博可谓“初生牛犊不畏虎”,当他拿下“虎王”时,人群中一片欢呼,无不为这位“射虎英雄”的年轻而惊叹。“谜面出自《苏武传》,而苏武就代表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气节,也是国家的气节。中华民族面对无数波折困难从未被打倒,所以也就寓意了这个谜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一身廉洁传四方(打一地名)”“当官避世平生耻(打一党务工作用词)”“反腐倡廉,人人有责(打一成语)”……正月十六,兰州市纪委监委举办的元宵节猜灯谜活动现场,一排排红色灯笼下悬挂着精心设计的多条蕴含党风廉政建设及各种趣味知识的谜语,吸引了不少群众参与。活动将清廉机关建设融入到传统节日文化中,精心设计了百余条以党的二十大报告、党章党规党纪、中国传统文化等为主要内容的灯谜,融知识性、趣味性、教育性于一体,寓教于乐,妙趣横生。大家热情高涨,想方设法猜谜底,有的电话连线,有的现场求助,还有的上网搜索,活动现场充满了欢笑声和喝彩声。

兰州曾是我国四大“谜城”之一

“兰州的灯谜曾经在全国是相当有地位的。”刚刚作为特邀谜家坐阵“明月逐人来·玉兔闹元宵”兰州大型灯谜有奖猜射活动的甘肃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我省史志专家邓明一开口就令记者惊讶不已:“当年在我国最有名的灯谜城市有‘四州’,就是温州、兰州、漳州、苏州,而兰州的灯谜则是从清代开始就有了不小的名气,这种兴盛历经了明代、新中国成立等不同时期,一直延续到了现在。”

“实际上,清代已有兰州元宵节猜灯谜的记载。”说起兰州的灯谜,邓明不禁拉开话匣,娓娓道来。

据说,那时兰州城内设有兰州府学、皋兰县学、四大书院,还有许多私塾、义学,山长、塾师有时出几条灯谜,让诸生猜射,以调剂生活,也为应考熟悉了四书经义。随着东南一带的宦游者、文人雅士、流戍边疆的带罪之臣的纷来沓至,他们与兰州士人赋诗射虎,促进了兰州人制谜、猜谜的习俗。同时,东南一带文化人流寓兰州渐多,谜事随之繁荣起来。其中武昌涂竹居引进北派灯谜,别开生面,使兰州谜风变,并组织谜社,研讨谜学,大力开展灯谜活动,厥功甚伟。

1945年5月29日,涂竹居在慕寿祺主编的《拓报》上,以骈文形式刊登《拟组设谜社启》,次年6月19日又在《西北日报》重刊《谜社征友启事》,王静庵、刘子荫、马啸天、赵浚等立即响应,组成水晶谜社,积极开展活动。1947年3月18日,涂竹居借《和平日报》的《兰簃》专栏,连载论著《谜语之派别》,系统介绍南北派灯谜的体系、规律、制法,从理论的高度充实兰州谜人的学养,提高了兰州谜坛的水平。

“当时兰州出版的《甘院学生》《拓报》《和平日报》《兰州杂志》等刊物竞相刊登灯谜,活跃版面,吸引读者猜射,以扩大刊物的影响。”随着邓明的讲述,一幅满城尽享灯谜乐的繁荣画卷似乎在眼前徐徐打开:“1945年,程知耻在《兰州杂志》主课《知耻斋谜语》,每期制谜十多条,多以经史入谜,佳构迭出。如‘不愿封侯’射《左传》‘公降一级而辞焉’等,谜味盎然,逸趣横生。射中一条,奉赠《兰州杂志》一期。以一篇《闲话扬州》而扬名天下的易君左与冯国瑞联袂主课《和平日报》灯谜,所制‘韶年佳丽佩瑶琼’射《红楼梦》人‘妙玉’等,均以诗人气质制谜,以典雅含蓄取胜。”

50年代后“灯”与“谜”逐渐分离

解放后,兰州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工业城市,各方面建设日新月异,群众文化蓬勃发展。灯谜作为一种有益的智力文化活动逐渐普及到工矿企业、部队、学校、机关。为了指导厂矿企业等基层的灯谜活动,1957年兰州市工人文化宫成立了灯谜研究创作组,组长是兰州大学教授赵浚,他也是当年的水晶谜社成员,其活动一直持续到1966年。

“自此开始,灯谜组便向群众服务,不再从四书五经中选取谜材,而是把有关工农业、科技、时事政治、文学、历史、天文、地理、体育等方面的词语编制成谜,寓教于乐,增进了群众的文化素养。”邓明告诉记者:“每次谜会后,精选佳谜,油印成册,邮往各厂矿企业基层工会,提供举办谜会的资料,并邮寄全国各地的文化宫,进行交流。还举办灯谜讲座,灯谜展览,使制谜、猜谜的习俗长盛不衰。”

“遥想20世纪50年代前的兰州灯谜习俗,举办时间短,由各字号在元宵节前后数夜举办灯谜晚会,规模不大。”他说:“灯与谜紧密结合,在方纱灯下粘满谜笺,供人猜射。多以四书五经、《西厢记》等入谜。20世纪50年代后,随着群众文化活动的繁荣,不仅在元宵节办灯谜会,而且在元旦、春节、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五一劳动节、六一儿童节、国庆节也办谜会。而且,不仅晚上办,白天也办。由于猜谜者的不断增加,贴在几个灯笼上的谜条已不敷猜射,于是,灯与谜分离,或在灯谜室玻璃窗上贴满谜笺,或在礼堂内拉上纵横交错的绳子,绳上贴满谜笺,供人猜射,一场谜会往往要贴出数百乃至上千条谜笺。”

爱国将领邓宝珊的灯谜轶事

采访中,邓明还说了一则有关爱国将领邓宝珊与灯谜的传奇故事。

爱国将领邓宝珊温文尔雅,深爱灯谜,能制善射,常常扶持兰州谜会,有时献出元宵充作水晶谜社奖品,有时亲莅辕门元宵谜会制谜猜谜。所制“万里桥边一草堂”射鸟名“杜宇”等,皆为脍炙人口之作。

20世纪50年代,时任省长的邓宝珊常与范振绪、冯国瑞等共办谜会。一次在省政协办谜会,邓省长以“著作与孟子较优劣”射古人二(文同、轲比能),射手苦思不得破底,就请邓公放掉谜底。邓公鼓励他们:“用心猜!猜对了,我请客吃饺子。”书画家张慎微以此情此景制一谜“省长来了,谜底不放”射地名二,有人只猜出后一地名“虎牢关”。前一地名为“邓至”,是张慎微自己揭晓的。

邓省长又出一谜:“弯处在一头”射宋代名将,无人射中。正好书画家裴建准臂挂拐杖而来,冯国瑞指着裴公拐杖风趣地说:“曲端来了。”大家对冯氏以幽默的方式射虎,报以开怀大笑。盖“曲端”为宋代陇人,抗金名将。

“从中可知,兰州谜会重在制谜者与猜谜者互相交流,即兴制谜,能活跃气氛,显示谜人的机辩之才。”故事尾声,邓明感慨地说。

张掖路灯谜曾连续三年盛极一时

1979年,兰州市工人文化宫灯谜研究创作小组重新恢复活动,并编辑铅印了《金城谜刊》。同时,新成立了五泉公园灯谜组,编印了《兰泉谜阵》。《兰州晚报》《甘肃广播电视报》开辟了“每周灯谜”专栏,深受群众欢迎。

从1985年至1987年,兰州晚报社连续三年举办了元宵灯谜晚会,悬谜张掖路,盛极一时。《兰州晚报》《甘肃工人报》《甘肃日报》《诤友》《兰州宣传》等报刊举办春节灯谜竞猜,兰州市图书馆年年举办元宵节灯谜会,吸引了众多的灯谜爱好者,活跃了群众文化生活,促进了精神文明的建设。

20世纪90年代以来,每逢元宵节,省市电视台都会举办猜灯谜节目,各商贸大厦也会举办有奖大型灯谜活动,增添了节日的文化氛围,聚拢了商贸大厦的人气。进入21世纪,甘肃省图书馆、兰州市图书馆、金城关风情区、赐福巷纸品展交中心以及商厦、社区也都在元宵节举办有奖灯谜猜射活动,观众很多。

“尤其是雁滩图书市场,接连数年举办元宵节谜会,聘请兰州谜家创作佳谜,现场对答,与猜射者互动,吸引众多虎将猜射,活跃了春节的文化生活。那时,在兰州人的心中,若是不猜谜,就像没有过年一样。”邓明感慨地说:“就这样,元宵节猜灯谜的民俗事象,代代传承,群众在无形中接受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感受着其妙趣横生的文化魅力。”

“可以说,兰州灯谜始终追求的是综合艺术效果,以使之尽量达到形式与内容的高度统一。”交谈中,他还一边细细描述着传统灯谜的样式,一边伸出手来比划着:“形式上讲究谜笺的雅致,尽量营造成一件微型艺术品。谜笺一般用宣纸,裁成五寸长、两寸宽的长条。谜家多为书法家,他们用工整的楷书,或遒劲的行书写出谜面、谜目、谜格,右上角钤制谜者的压角印,左下角钤制谜者的名号印。谜面文字典雅,自撰谜文从字顺,不着一个闲字,底面扣合严密,猜出后,觉得谜味盎然,是一种精神享受。”

灯谜雅事让更多年轻人回归传统文化

“灯谜又被称为‘思维体操’,必须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活跃的思维能力,这样便会在这个过程总获得相当愉悦的文化感受。”邓明告诉记者:“猜灯谜不仅可以激励人读书、思考、学习、写作,还提供了一个知识丰富、趣味横生的互动和交流空间,是一项投入不多但效果显著,且兼具娱乐性和典雅气质的文化活动。”

“举办谜会,要有大量的谜作,安全舒适的环境。”如何才能让灯谜活动更具传统文化特色,对此他认为:“谜作要雅致,谜条最好在宣纸上书写成微型书法作品,钤上制谜者的印章,赏心悦目。平日里,最好还能由图书馆、文化馆、电视台举办灯谜讲座,向灯谜爱好者讲解灯谜知识以及‘射虎’技巧。谜会后,还可编印谜刊,用以交流学习。”

“汉字是不同于西方的独有的文字,决定了灯谜是我国特有的传统文化。”邓明由衷地说:“在如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盛世,回归传统文化已是大势所趋,灯谜文化也将迎来新的兴盛时代。灯谜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不少内容涉及到国学范畴。经过这么多年,灯谜依旧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之中,能让更多的年轻人喜爱灯谜感受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这些老谜家的最大愿望。”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首席记者 李超 记者 蔡丹平 文/图

责任编辑:王旭伟

来源: 兰州日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