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兰州新闻网

首页| 兰州| 新闻| 政务| 房产| 旅游| 汽车| 教育| 财经| 健康| 公益| 女性| 商业| 企业| 兰州日报| 兰州晚报| 全媒体矩阵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本网专题> 正文

绿的力量——共产党人生态文明的“右玉实践”

2021-04-23 10:09:34 智能朗读:


拼版照片:上图为治理前,山西省右玉县随处可见的荒凉沙地(资料照片);下图为生机盎然的山西省右玉县小南山森林公园(2020年7月21日新华社记者曹阳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

绿,曾是山西右玉最稀缺的颜色,如今却是这里最厚重的“底色”。

新中国成立初期,右玉林木绿化率不到0.3%,一年到头,黄风肆虐,粮食产量极低,严重威胁当地群众生存。70多年来,21任右玉县委书记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带领干部群众持续不断植树造林,创造了将“不毛之地”变成“塞上绿洲”的生态奇迹,铸就了“右玉精神”的丰碑。

习近平总书记先后6次对“右玉精神”作出批示指示。2020年考察山西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发扬“右玉精神”,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

“终见‘善无’变善有,已将沙州换绿州。”右玉,是中国共产党人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样本。

县委书记的接力

右玉,位于晋蒙交界、毛乌素沙漠风口地带,国土面积1969平方公里。

这里昔日的生存环境到底有多么恶劣?《朔平府志》中记载:“每遇大风,昼晦如夜,人物咫尺不辨。”

“春种一坡,秋收一瓮;除去籽种,吃上一顿。”这就是右玉人过去生活的写照。

故土难离,沙海求生。怎么办?

带着这道“必答题”,1949年第一任右玉县委书记张荣怀上任第二天就带上水壶,开始在全县进行4个月徒步考察,终于在一个长满树木的偏僻山沟找到了答案。因为有树的蔽护,那里的土豆和莜麦产量比其他地方高出好几成。

“要想风沙住,就得多栽树。”

从1950年春到第二年秋天,张荣怀带领右玉干部群众挖树坑、插杨树条,造林2.4万多亩,从此拉开了一场跨越70多年的“绿色接力”。

“换领导不换蓝图,换班子不减干劲。”在右玉,每一任县委书记背后,都有一段感人的种树故事。地图、铁锹和水壶,曾是他们必备的“三件套”。

第五任右玉县委书记庞汉杰患有严重胃病,体重不到100斤,上级原本打算将他调到其他富裕的县,但他却坚持留在右玉种树,一干就是7年。在庞汉杰带领下,右玉干部群众摸索出了“穿靴”“戴帽”“扎腰带”“贴封条”等种树方法,实现大片造林14万亩。

“‘飞鸽牌’干部要做‘永久牌’的事。”这是第十一任右玉县委书记常禄的名言。

拼版照片:上图为山西省右玉县人民在植树造林(资料照片);下图为山西省右玉县苍头河湿地公园(2020年7月22日新华社记者曹阳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

他经常说,干部经常调动是“飞鸽牌”,种树造林才是“永久牌”。在右玉工作8年,常禄每到植树季节都坚持带着一家6口和群众一起上山种树,右玉也一跃成为山西省人工造林最多的县。

由于积劳成疾,常禄去世时年仅59岁。临终前,他没立遗嘱,没安排子女的事,而是把右玉几位干部叫到病床前,叮嘱他们:“树是右玉的命根子,要保护好。”

过去,想要在右玉种活一棵树,“比养活一个孩子还难”。

因为难,历任右玉县委书记都爱树如子,对这里的一草一木饱含深情。

1991年,在右玉工作了12年的第十三任县委书记姚焕斗,即将调到另一个县。临上车前,他又返回办公室,拿上平时种树用的铁锹,又从门前大叶杨上摘了几片树叶,夹在笔记本里,才含泪离开。

……

斗转星移,沙海桑田。

如今,接力棒交到了第二十一任右玉县委书记张震海手中。右玉林木绿化率不仅从当年不足0.3%提高到现在的56%,还成为远近闻名的育苗基地,抚育各种苗木8万多亩。

张震海说,从过去缺树苗到现在卖树苗,右玉已经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正成为一片充满希望的沃土。

手拉手的同心力

这是2020年12月30日拍摄的位于右玉县的国家级青少年足球夏训基地施工现场(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曹阳 摄

拼版照片:上图为山西省右玉县马营河村村民在植树造林(资料照片);下图为朔州市右玉县马营河村附近的人工林(2020年7月21日新华社记者曹阳摄)。新华社发

如果不是根植于人民,右玉的奇迹就不会发生。

“黄沙洼呵黄沙洼,吞了山丘吞人马。”

在右玉县头水泉村村后,有一道长40里、宽8里的黄沙梁,被当地人唤作“吃人的大狼嘴”。

今年71岁的头水泉村党支部书记王明花从9岁起,就跟着父母、老师一起去黄沙洼种树。长大后,她成了村里的妇女主任、村委会主任,一直到49岁当了村党支部书记,植树贯穿她的一生。

在右玉种树,从来都是干部群众、男女老少一起上,不讲条件、不计报酬。

王明花记得,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村里劳动力每个春天最少要做30个义务工;包产到户后,每人种30棵树苗;上世纪90年代以后,人们义务植树仍热情不减,只要村里大喇叭一喊,有三轮车、四轮车的村民就拉着大伙儿上山了。

干群同心,其利断金。那个吞天吃人的“大狼嘴”如今成了绿山岗,有林地2.2万亩。

在70多年的植树造林中,右玉全县干部群众义务植树累计达2亿多天。在近300万亩的土地上,右玉人民摸爬滚打在沟梁山壑之间,让大地一点点绿了起来,他们中有农民、有工人,也有机关干部。

过去在右玉,每个机关单位办公室门后都放把铁锹。几十年来,仅机关干部就义务造林30多万亩,先后营造了文教林、政法林、财贸林、宣传林等十几个造林基地。

“大家抢着干、比着干,手掌上没有结痂,就觉得自己不光荣,没卖劲儿。”一位机关干部这样说。

一把铁锹两只手,干罢春夏干冬秋。

一代代右玉人为绿化家乡、造福后人作出了巨大牺牲。

刘政是李达窑乡乔家堡村护林员。2000年夏天,一场暴雨冲倒村后的水泥电线杆,压断了3棵松树。老刘打算搬开电线杆去救树,不料,电线杆竟滚砸在他的胸前,大口的鲜血洒在松树上。他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把我葬在树根下。”

矗立在小南山上的绿化丰碑,似人字形的大树合抱而成。正是千千万万右玉干部群众同心协力,才铸就了这座绿色丰碑。

绿色的生产力

拼版照片:上图为治理前,山西省右玉县随处可见的荒凉沙地(资料照片);下图为山西省右玉县四五道岭生态园区(2020年7月21日新华社记者曹阳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

隆冬时节,右玉的气温骤降到零下30多摄氏度。寒风虽然刺骨,但循着右玉的绿化足迹,记者仍然能感受到在这片昔日不毛之地上正孕育出新的生机。

苍头河畔,一抱多粗、十几米高的“荣怀杨”在寒风中肃立,像一位倔强的战士守护着脚下的土地。

70年前,张荣怀在这里种下第一棵小老杨时,四周还是黄沙遍地。如今,苍头河两岸已是郁郁葱葱,成为国家湿地公园,鸟类从过去18种增加到128种。

一里之隔的右卫镇马营河村是直接受益者。这几年,村里相继建起民宿,树下长出了羊肚菌,地里还种上了菊花,发展起了大棚。

“生态好了,人的脑子也活了。”马营河村党支部书记朱义说,去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12200多元,同比高出近4成。

在马头山绿化1.2万亩荒山的李云生,现在也苦尽甘来。

2002年,他拿着承包驾校挣的几十万元回村绿化荒山开发旅游,“走进去才发现是个无底洞”。无路可退,他只能四处借钱种树,先后投入400多万元。

“最难的时候,等结完工人工钱、还完债,连过年的钱也剩不下,只能和老伴躲在山里吃干粮。”他说。

如今,山上的树木已逐渐长大,1000亩杏树也挂了果。李云生又养了100多头牛,今年收入七八十万元,这位65岁的老人干劲越来越大。

“现在政府正在修环长城公路,等路修好了,我十几年前开发旅游的梦想一定能实现。”他说。

绿色给右玉人带来了活路和门路,正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注脚。

右玉地下探明煤炭储量高达34亿吨,但右玉人却始终坚持让它埋藏在地下,不要黑色GDP,而要绿色生产力,交出一份份令人满意的作业。

右玉2018年在全省率先脱贫摘帽,2019年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接近10%,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固定资产投资仍增长10%以上,全年经济实现正增长。

寒冬下,一串串黄色的沙棘果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种浑身长满硬刺的灌木是防风固沙的优良树种,如今已遍布右玉山头河畔,是这块神奇土地“涅槃重生”最生动的写照。

“右玉精神”的扩张力

这是2020年7月21日拍摄的山西省右玉县马营河村附近的风景(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曹阳 摄

村民李云生在喂牛(2020年12月29日摄)。新华社记者 曹阳 摄

右玉,赢在当下,更赢在未来。

在移民新村康平村内,一排排农家小院整洁利落,水电暖网一应俱全。温室大棚内,红红的草莓挂满枝头,芹菜、黄瓜、西红柿等蔬菜长得正旺。

作为“国家森林乡村”,这里的村民靠着生态观光农业吃上了“旅游饭”,成为右玉脱贫摘帽后新农村幸福生活的缩影。

种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

“现在右玉名声在外,出去举办招商会,感兴趣的人很多。”右玉县商务局局长李国兵说,从2017年开始,不断有外地客商前来考察,十多个新兴项目相继落地。

投资4亿多元的国家级青少年足球夏训基地已初见雏形,在这420亩的地方,将建成22片标准足球场地。“这里的环境是一流的,是天然氧吧。”基地负责人王东伟考察过很多城市,独特的生态和人文优势让他最终选择了右玉。

曾经“走口外”的右玉人如今上演“雁还巢”。

十年前,在太原卖电脑的张宏祥带着在外地淘到的“第一桶金”回乡,当起了“牧羊人”。与“老羊倌儿”们不同,他只要坐在电脑前,就能观看羊的放养动态和运动轨迹,实现了智慧养羊。

中大科技、永昌LED、塞上绿洲……在这些绿色科技企业里,到处都有年轻人的身影,一些周边县区的人甚至举家搬了过来。

“右玉未来将是旅游胜地、康养福地和投资洼地,更是一片精神高地。”张震海说。

右玉人用绿色改变命运,更用勇敢、坚韧、无私浇灌“右玉精神”开花结果。

“右玉精神”体现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迎难而上、艰苦奋斗,是久久为功、利在长远。

这就是右玉创造生态奇迹的“密码”,也是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的“力量源泉”。

行走在右玉,一片片整齐排列的树木宛如画卷一般。右玉精神展览馆、绿化丰碑、松涛园、苍头河……来自全国各地的人们被这片绿色所吸引,被这种精神所感染。

从绿起来到富起来,历经70余载绿色耕耘,右玉正书写新的春天。


记者:赵东辉、吕梦琦、王菲菲

来源: 新华社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