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兰州新闻网

首页| 兰州| 新闻| 政务| 房产| 旅游| 汽车| 教育| 财经| 健康| 公益| 女性| 商业| 企业| 兰州日报| 兰州晚报| 全媒体矩阵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金城评论>媒体评论> 正文

■一针见血 喝“特供酒”交的一定是智商税

2025-01-10 10:01:18 智能朗读:

日前,市场监管总局组织开展“特供酒”清源打链专项行动罚没物资全国统一销毁活动,依法对部分达到销毁条件的罚没物资进行公开销毁,全国共销毁“特供酒”13.2万瓶,销毁采取绿色环保、无害化方式进行。

近年来,类似的新闻并不少见。特供酒是“特假酒”,这一点其实大家清楚,可什么有些人偏偏花高价去买,去喝,这其中的心态值得琢磨。

什么叫“特供酒”?一般是指在酒瓶上标注“特供”“专供”“内供”给某某党政机关和军队的酒。在前些年,这种酒比较常见,但是,早在2013年,国家相关部门就下发通知,明确要求不准生产标注“特供”“专供”“专用”等字样的白酒。2022年,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等六部门联合发布通告,禁止销售“军”字号烟酒等商品。今年4月,公安部开展“净风”专项行动,依法严厉打击冒用党政机关、军队等名义,生产、销售所谓“特供”“专供”等假酒犯罪活动……

所以,摆在酒桌上的“特供酒”,无论包装再精美、名头再大,它也是个非法产品。前不久,央视曝光的一起案件中,制假团伙通过简单的食用酒精勾兑色素、香料等,再配以精心设计的假包装,将成本最低仅几元的酒摇身一变,成为售价高达几百元、甚至上千元的“特供酒”。

据报道,“特供酒”造假已形成犯罪链,从包材生产到灌装、销售,各环节都是分开的,但是又互相协作;个别地方甚至形成产业,公开销售各类“特供酒”包材。售假方式则多采取订单式生产,即先有订单,后再灌装,无库存假酒,以规避打击。而且随着监管治理力度的加大,造假售假者的方式也愈发隐蔽、手段不断翻新。越来越多的“特供酒”违法生产销售者转战线上,主要通过朋友圈、微信群等方式点对点售卖;在商品包装、广告推销上也开始采取拼音缩写、汉字谐音等方式“打擦边球”,试图鱼目混珠。这些都给监管整治工作增加了难度。

不客气地讲,一些人有种错觉,认为喝得到、喝得起“特供酒”,是一件体面和脸上有光的事情。他们喝的不是酒,是一种感觉,至于酒的品质,他们并没有那么在乎。不过你要这想法,那自然就会有人图利。“特供酒”之所以“很有市场”,就在于迎合了一些人的虚荣心和炫耀欲。“特供酒”的目标群体,被制假售假者精准定位为“中年”“男性”“中小企业主”“社交需求高”等人群。这类人群既有一定的财富积累,又有一定的“身份焦虑”,渴望通过消费上的差异,来营造“高人一等”的成就感与优越感。

小马飞刀以为,压缩“特供酒”的生存空间,除了加大市场监管、提升违规成本之外,也要彻底扭转一些人对身份认同的错误定位和将某些商品当成虚荣标签的畸形符号消费。

如果这个消费观念不改,“特供酒”永远会存在的。有些人愿意交智商税、愿意当韭菜,你又能怎么办?

小马飞刀

责任编辑:王旭伟

来源: 兰州晚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