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快说】飞天网评: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注入新动力
社会救助是国家与社会面对社会弱势群体提供款物接济和扶助,以维持其基本生活需求的各种措施。社会救助对于实现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分层分类、城乡统筹的中国特色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建成,我国民生兜底保障安全网越织越牢,保障政策日趋精细化、精准化。为更好汇聚救助资源与救助力量,各地积极开展社会救助改革创新,通过信息化、贴心化与动态化等举措,及时精准全面地对困难群体进行救助,兜底兜牢了民生保障,为我国的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注入了新动力。
社会救助信息化是基础。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随着大数据平台的建立,为社会救助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和信息支撑。各地持续深入推进社会救助信息化建设,通过建立多维度综合评估模型,破解救助对象发现难、认定不精准、救助服务供给与需求信息不对等等难题。一段时间以来,虽然各个部门也强化了信息化建设,但由于缺乏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导致在社会救助过程中存在偏差,导致救助不能做到精准及时,为了打破这种信息壁垒,各地采取务实举措,通过打通残联、医保、民政、卫健等部门帮扶人员的信息数据,形成低收入家庭信息数据库,并在此基础上综合年龄结构、经济状况、健康状况等多维度建立监测预警机制,一旦达到预警分值,疑似困难家庭就会被系统筛选出来,同时通过基层工作人员的入户核查,进一步判断家庭困难程度、致困原因等,通过全面分析困难家庭的救助需求,更加全面及时精准地进行社会救助。
社会救助贴心化是重点。对于困难群体的社会救助,必须要把牢审核关,把有效的救助资源和救助力量用到真正需要帮扶的人身上,但由于相关的审核资料比较繁琐,如何更好地简化手续,让社会救助的通道更加顺畅,这是各级民政部门的一道必答题。一些地方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创新,推行社会救助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对于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可以通过这一制度审核确认为低保、临时救助对象,简化办理流程,实施紧急救助。近年来,一些地方出台社会救助申报承诺及失信惩戒试点工作方案,对办理低保的诚信申请人可免除相关证明材料,并将申请人承诺信息上传至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通过建立“明白告知—诚信申报—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的管理闭环,大大提高了办理效率,并逐步形成申请人诚信申报、审批人员事后监管、失信申报依法撤销、信用管理联合惩戒的管理模式。
社会救助动态化是关键。近年来,各地扎实推进社会救助改革创新,以更有温度、更及时的救助服务,让社会救助更便民、更暖心。尤其是通过大数据助力纾困解难,对临时救助对象实施紧急救助等,让社会救助更精准、更高效。不少地区逐步完善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通过线下主动发现和大数据匹配,将需要救助帮扶的低收入困难群众纳入监测范围。各地的创新举措与做法不仅提高了救助效率和服务质量,也让社会救助主动发现机制更加健全。对于各地区各部门而言,社会救助是一项长期持续的工作,本身就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要持续细化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各项政策措施,拓展全国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应用,实现与相关部门常态化数据共享。要加强急难社会救助,落实“先行救助”等政策,提高制度可及性和救助时效性。要进一步规范优化低保、特困审核确认程序,并适度扩大救助范围。
蒲都文
责任编辑:黄璐
版权声明:
凡文章来源为"兰州新闻网"的稿件,均为兰州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兰州新闻网",并保留"兰州新闻网"的电头。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