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纷生 “鸡兔同笼”这道题 为啥引发质疑
“鸡兔同笼”的问题相信大家都知道。这道题最早记载于《孙子算经》中,是中国古代数学名题之一,并且该题被沿用至今。
现在,有人开始质疑这道题。近日,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第十届年会上,清华大学教授,原国家副总督学、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原司长王文湛,向小学数学课本中经典的鸡兔同笼题“开炮”,质疑认为这种题目和真实生活严重脱节。并说:“我活了86岁,从来没有看过哪个农民把鸡和兔养在同一个笼子里的。”
质疑一出,引发热议,有不少网友发出现实中鸡和兔子在一个笼子的图片来驳斥这一观点。当然,这种反驳其实是一种调侃。不过,不论是质疑还是调侃,最终的矛头都指向了一个话题:教育培养思维的能力。换句话讲,从小到大学了那么多的数学题,为什么无法用它们来解决现实问题?
思维能力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是很重要的。而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思维能力的培养。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有句名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即不会思考的学习不是真正的学习,董仲舒也曾提出“辞不能及,皆在于指,非精心达思者,其孰能知之”,阐述了思维通达对于学习的重要性。
写到这,小马飞刀想起不久前,《中国教育报》发表了江苏省锡中教育集团总校长,香港中文大学当代教育研究所所长唐江澎题为《学校教育改革创新难在哪里》的署名文章。文章认为,当前基础教育存在着强调记忆而非思考,强调理论而非应用的问题。教育者既面临着适应高考的教学方法,也要为孩子的未来负责。在基层教育工作者看来,推行基础教育中的“思考”,势必会挤占学生“记忆”的时间。在既有发展轨道和竞争机制下,“思考能力培养”这一教学方法面临着效率与收益的不足。“学生没有分数,就过不了今天的高考。但如果只有分数,恐怕也赢不了未来的大考。”教育方法改进在执行上还是要坚持“成绩为主,以思促学”。要解决好思维能力培养与学生上升通道之间有效对接的问题。
的确,传统的应试教育注重死记硬背和机械记忆,这种教育方式容易使学生形成僵化的思维模式,缺乏创新和批判性思维。而现代的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这种教育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近年来,在政策引导下,项目化学习已成为基础教育深化课程教学改革、落实实践育人要求的重要方向。项目化学习是指从真实的问题情境出发,引导学生在一段时间内持续开展探究,尝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最终形成项目成果的教学方式。其理论基础可追溯至20世纪初杜威提出的“从做中学”。
小马飞刀最后想说的是,思维能力的培养涉及多个方面,是一个长期且复杂的过程,需要相关部门、社会、学校等多方力量在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实践教学、校园文化等方面共同努力,有很大的难度和挑战,但决不能放弃。
小马飞刀
责任编辑:王旭伟
版权声明:
凡文章来源为"兰州新闻网"的稿件,均为兰州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兰州新闻网",并保留"兰州新闻网"的电头。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