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针见血 打开手机 看看你有多少个工作群?
为了工作,你加了多少微信群?
先来看新闻:离职后,退出工作群是常规操作。不过,四川南充一位女士的操作,让人有点哭笑不得。这名女士在离职后,花了3个多小时,一口气退了600多个工作群,她表示“感觉退完后轻松了很多”。
对此,有网友评论,“这哪里是离职,分明是‘赎身’”。不过,更多人还是感叹于“看着都好窒息”。
当然,一个人有600多个工作群,显然是个极端的个例,但基层员工“苦工作群久矣”却是不争的事实。
建立工作群,初衷是利用信息技术,让沟通交流更便捷,让工作开展更高效。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微信群已经远离了它最初的模样,成为基层同志最大的“坑”。两年前,人民网的一篇文章是这样说的,业务群、学习群、工作群,市里群、县里群、镇里群,请回复、请查收、请上报……一打开手机,各种工作通知铺天盖地,让人应接不暇!《半月谈》杂志也曾经报道过某地社区干部,“一人照管60个手机APP账号、3部手机随时连着充电宝、上厕所开会都不忘刷分”。这种应付各种形式化考核的经典场景,成为基层干部不能承受之重。
需要引起注意的是,部分微信工作群“走形变味”,滋生和助长了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成为一种新的隐形“四风”。过去是满天飞的各种表格,现在是满屏的各种工作群,形式变了,但形式主义的本质没有变。以现代化办公的名义搞形式主义,新瓶装的还是那些旧酒。有的干部出门需要带几部工作手机,多个部门的微信工作群每日必报到并报送相关材料,甚至吃饭时睡觉前都要看看工作群是否有更新。有的干部将微信工作群当做“秀场”,不停地晒各种“工作照片”,博取同事特别是领导的表扬。更有甚者,只要领导在群里发言,便蜂拥而上点赞、鼓掌,比拼发送各种“献花”“膜拜”之类的表情,被大家揶揄为“玫瑰体”。
善于利用各种新手段、新工具,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辅助决策落实。但正所谓“过满则溢,过刚则折”,倘若时时要求打卡签到,处处追求“工作留痕”,无疑是走向了极端。不客气地讲,工作群就是一个工具,是好是坏,关键在于用的人。你用砖头盖房子,砖头是好东西;你用砖头打人,砖头就是坏东西。
最后来看一起案例:今年6月,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审结的一起劳动争议案,以案例判决的方式,重新定义了数字时代的“隐形加班”:劳动者长期在工作时间、工作场所以外通过微信等社交媒体工作,属于“隐形加班”,用人单位应向劳动者支付加班费。
这个判决很好,只是又有几个人敢告上法庭呢?
小马飞刀
责任编辑:王旭伟
版权声明:
凡文章来源为"兰州新闻网"的稿件,均为兰州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兰州新闻网",并保留"兰州新闻网"的电头。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