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辣评 不能让贩卖焦虑成为圈钱的手段
先来看新闻:“各种App都在给我推送抗衰项目的医美广告,宣称‘越早抗衰越好’。”北京市海淀区某高校研究生林雅近日向媒体记者吐槽道,刚20出头的年纪,明明还很年轻,但按照医美广告中的说法,竟然已经到“必须抗衰抗老”的时候了。这样的广告看多了,不免让人感到焦虑。林雅所吐槽的,正是医美抗衰抗老项目“盯”上年轻人的普遍现象。
今天就和大家聊聊贩卖焦虑这个话题。贩卖焦虑是一个比喻性的表达,用来描述一种商业或媒体行为,通过故意制造或放大人们的焦虑情绪,以获取利益或吸引注意力的做法。这种行为通常与媒体、广告、社交媒体和营销策略等领域相关。贩卖焦虑的目的是利用人们的担忧、不安和恐惧等负面情绪,将其转化为经济利益或其他形式的关注度。这种做法可能包括夸大或夸张问题的严重性,刻意传播令人担心的信息,或者使用一些心理策略操纵人们的情绪,以促使他们采取某种行动或购买某种产品。
举个例子,今年暑期,很多网友刷短视频时,突然发现一堆所谓的“老师”,都在苦口婆心地告诉家长“暑假有多可怕”“如果不努力就会被拉开差距”“这就是残酷现实”,接着便开始卖书、卖课。“制造焦虑的炒作!”这是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看到这些视频时的第一感受。作为教育学者,他担心,家长们看完这些视频会加重教育焦虑,被卖书、卖课的账号骗了钱,“最担心的还是这些短视频制造的焦虑,会影响家长和孩子的心理健康”。
在当今社会,焦虑已经成为许多人生活中的难题。国际知名广告公司“智威汤逊”一项涉及全球27个国家的调查发现,有71%的人经常焦虑。其中,中国的数据为57%。而荷兰的研究发现,长期焦虑不仅影响生活,还会让人早衰5年。小马飞刀想说的是,有些焦虑往往不是自然而然产生的,而是被精心营造和贩卖的结果。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过剩的时代,而贩卖焦虑似乎成了某些人的一门生意。
为什么贩卖焦虑屡屡得逞?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焦虑容易引起共鸣,有共鸣就有流量,流量驱使着部分商家制造各种焦虑话题,博取眼球。人一旦开始焦虑,会感到难受和害怕,会心甘情愿地掏钱。此外,受贩卖焦虑的商家影响,人们可能会去传播焦虑、分享焦虑,任由贩卖焦虑这股歪风在网络传播弥漫,引发诸多矛盾。
小马飞刀告诉大家,贩卖焦虑的商家往往会夸大事实、断章取义,游走在造谣边缘,用不道德的办法赚钱。怎么办?一方面,平台方和主管部门要严管贩卖焦虑,让贩卖焦虑的商家自己先焦虑起来;另一方面,公众要保持批判思维,对相关信息要保持警觉,以便做出理性的决策。
小马飞刀
责任编辑:王旭伟
版权声明:
凡文章来源为"兰州新闻网"的稿件,均为兰州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兰州新闻网",并保留"兰州新闻网"的电头。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