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针见血 网络算命的背后 其实是“算钱”
据报道,日前,安徽阜阳算命博主“宜和宽哥”刘某柱,因在社交平台宣传封建迷信内容、扰乱社会秩序,被行政拘留15天。
“宜和宽哥”在网上小有名气,甚至被一些网友称为“神算子”。据公开数据显示,“宜和宽哥”刘某柱的算命活动从2020年前后开始,粉丝有3.8万,三年时间非法盈利200余万元。并且他的业务包括所谓运势、驱邪、看病、给逝去的亲人超度等。对此,有网友调侃说,如此“神”人,有没有算到自己被抓?你别说,办案民警还真问了,刘某柱苦笑道:“算命都是骗人的,如果算命真准,我就不会被抓了!”
近年来,算命在社交平台上挺热,但究其根本还是“算钱”。网络算命相比传统算命更具有迷惑性,特别是利用所谓“大数据”等现代科技手段来算命,再加上一些传统算命的江湖套路,会让不少人深信不疑,于是在“算命大师”的忽悠和摆布下,一些受害者乖乖掏钱让“大师”指点迷津,企图改变或阻止“大师”算出来的厄运。几年前就有报道说,算命先生会按照级别的高低来收钱,等级最低的90分钟收费达到1200元,等级最高的90分钟收费高达1万元;一些网络算命算到最后,还是在贩卖相关的产品,如辟邪的桃木剑、铜剑,价格高企;哪怕是免费算命,也会用所谓的“厄运”吓唬人,导致不少网友最终被收走“智商税”。
时代发展到今天,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相信算命大师的忽悠?一是传统命理观念根深蒂固;二是现代人生活节奏快,焦虑、恐惧、决策困难、缺乏安全感等心理亚健康问题凸显。现如今,找人算命不是老年人的“专利”。在互联网的包装下,传统的“老把戏”与互联网语境下的营销话术相结合,年轻人成为了新型算命的拥趸。有一项网络调查显示,30岁以下的年轻人中,有62%的人参与过各类形式的算命。按理说,比起长辈们,年轻人接受过更好的教育,对未知现象会有更理性的认知,但为何迷上了网络算命?这和年轻人的“焦虑心态”有关。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巴纳姆效应”。“巴纳姆效应”是1948年由心理学家伯特伦·福勒通过试验证明的一种心理学现象,人们常常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当人们用一些普通、含糊不清、广泛的形容词来描述一个人的时候,人们往往很容易就接受这些描述,认为描述中所说的就是自己。
网络算命,本质上是披着互联网外衣的伪科学和迷信活动。当个人的姓名、生日、住址、工作地点和面部信息都泄露后,还可能会被不法分子利用,进行诈骗和其他违法犯罪活动。打击网络算命,技术上并不难,难的是铲除其生存土壤,让人们相信科学。正因此,对待不断改头换面的网络迷信,既应强化“硬”的一手,加强治理,坚决惩治相关违法违规行为;也应注重“软”的方面,加强引导,从根源上铲除封建迷信的土壤。
小马飞刀
责任编辑:王旭伟
版权声明:
凡文章来源为"兰州新闻网"的稿件,均为兰州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兰州新闻网",并保留"兰州新闻网"的电头。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