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兰州新闻网

首页| 兰州| 新闻| 政务| 房产| 旅游| 汽车| 教育| 财经| 健康| 公益| 女性| 商业| 企业| 兰州日报| 兰州晚报| 全媒体矩阵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每日要闻> 正文

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防范生态环境次生破坏 我省在黄河流域建成自动化监测预警台站4421个

2024-12-05 09:01:54 智能朗读:

12月4日,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感恩奋进,黄河之滨会更美”——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三场)。记者了解到,我省在黄河流域建成自动化监测预警台站4421个,实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240个,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防范生态环境次生破坏。

据介绍,近年来,省自然资源厅切实落实“重在保护、要在治理”的战略要求,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开发与保护,加快构建国土空间保护利用新格局,支撑我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坚持保护优先,守牢自然生态安全边界。印发了生态修复、矿产资源、地质灾害防治3个省级专项规划,编制《甘肃省黄河流域国土空间规划》,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空间保障。完成“三区三线”划定,科学统筹农业、生态、城镇空间,黄河流域涉及的9市州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4281万亩,占流域国土面积的18.6%。联合相关部门制定《甘肃省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实施细则》,严格生态保护红线内允许有限人为活动审核,制定城镇开发边界管理实施细则,严控城镇开发边界无序扩张,守好黄河流域自然生态安全边界。

统筹系统治理,提高流域生态环境质量。制定《甘肃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统筹布局黄河流域重要生态修复工程。联合省财政、生态环境等部门争取国家支持实施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提升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功能,累计完成修复面积16.25万公顷。编制《甘肃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专项实施方案》,统筹考虑生态系统完整性、地理单元连续性,分区分类部署开展水源涵养能力提升、水土保持、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生态修复治理工程,为协同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修复治理提供依据。

突出绿色发展,推进矿山生态修复治理。推进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治理,争取中央资金支持6亿元,组织实施甘肃黄土高原生态屏障区(平凉市)、黄河重点生态区(甘肃白银段)2个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预计修复面积2244公顷。加大省级资金投入,累计投入资金3.87亿元,在黄河流域实施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项目41个,治理面积4800公顷。强力推动绿色矿山建设,截至目前,黄河流域建成绿色矿山44个。

聚焦风险防范,夯实生态系统安全基础。实施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黄河流域搬迁4万户、15.7万人,形成良好的经济、生态、社会、民生等多重效应。在黄河流域开展地质灾害风险调查、监测预警、工程治理,建成自动化监测预警台站4421个,实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240个,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防范生态环境次生破坏。

加强基础支撑,提升生态建设服务水平。构建我省“天空地网”一体化信息感知体系和监测网络,着力推进国土变更调查和森林、草原、湿地、水资源等专项调查,为摸清生态家底夯实基础。建设现代测绘基准体系,参与建成陕甘宁晋北斗高精度定位服务“一张网”,提升跨区域服务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治理、灾害预防建设水平,祁连山区域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综合监测项目入选全国优秀案例。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赵万山 陈梦圆

责任编辑:王旭伟

来源: 兰州日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