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基因融入血脉 英烈精神薪火相传 重温兰州战役历史致敬浴血奋战的英雄
今年6月,阮英利、阮英才、阮武英姐妹三人从石家庄专程来到兰州战役纪念馆,寻访父辈战斗足迹,她们的父亲便是原第一野战军65军195师师长阮平。阮平生前曾对子女说,“如有机会一定要到兰州,看看长眠在这里的战友们”。这个愿望,阮平未能实现。时隔74年后,阮平的女儿代表父亲完成了这个未尽的夙愿。
近日,记者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走进兰州战役纪念馆、兰州烈士陵园、沈家岭战役纪念馆、榆中县兴隆山革命烈士陵园,缅怀先烈,致敬为解放兰州浴血奋战的英雄。
西北战场上规模最大战斗
1949年8月21日至2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经过窦家山、营盘岭、沈家岭等战斗,最终解放了兰州。兰州战役,打通了进军青海、宁夏和河西走廊的门户,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为解放全西北而与敌进行的一次决战,是西北解放战争史上以追击战和运动战相互配合、规模最大、战斗最激烈的一次大兵团城市攻坚战。
兰州战役遗址遗迹众多,现存的主要分布在兰州市的榆中县、七里河区和城关区,累计有30余处。
兰州战役留存了大量内涵丰富、呈现形态多样的革命文物。其中,在兰州战役纪念馆现有馆藏文物357套620件,包括已定级文物72套116件,其中一级文物5件套(14件)。
兰州城解放是烈士们用鲜血换来的
兰州战役中,解放军第一野战军歼灭国民党精锐27000余人,彻底摧毁了国民党在西北的军事主力。人民解放军也伤亡8700余人,其中牺牲的团级干部就有王学礼、李锡贵、马克忠等13人。
有“兰州锁钥”之称的沈家岭,是兰州战役的主战场,在解放兰州战役中起了最关键的作用,牺牲也最为壮烈。总攻历时14小时,经过艰苦的拉锯战,解放军粉碎了敌人的多次反扑。激战歼敌9000余人,我军亦付出了很大代价,伤亡达3000多人。1949年8月25日凌晨5时许,十一师发起对沈家岭总攻,连长李应邦指挥连队担任左翼突击任务。在进攻敌军的第二道战壕时,敌人的一个机枪暗堡突然猛烈开火,十几名战士伤亡,突击队前进受阻。在这危急关头,身负重伤的李应邦挣扎着向敌堡投出手榴弹并趁爆炸的硝烟冲上前去,用身体堵住了敌人的枪眼。李应邦的英雄壮举激励着战友们,突击队冲上去炸毁了敌人的暗堡,夺下了第二战壕。
营盘岭主阵地峭壁陡立,坚固的碉堡星罗棋布。8月25日凌晨,解放军强大的炮火轰击之后,四个连冲到了某部七连据守的地方,准备继续进攻,这时大峭壁拦住了进攻道路。眼看敌军密集的火力使得进攻部队受阻,七连指导员曹德荣抱起三个炸药包向峭壁冲去。冲出不远,他的腹部便中弹负伤,他用尽气力,终于爬到了峭壁脚下,但峭壁表面光滑,土质坚硬,无法安放炸药包。延误一分钟,就会有更多的战友牺牲,曹德荣毅然用手托起三个炸药包,紧靠在峭壁上,拉响了导火线……25日16时,解放军夺取营盘岭。
战斗结束后,第一野战军司令员彭德怀高度评价:“兰州城的解放是烈士们的鲜血换来的,永远不要忘记他们。”
“在兰州战役中,英雄的人民解放军万众一心,前赴后继,英勇顽强,视死如归,表现出了高度的革命英雄气概和顽强战斗、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这段红色历史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凝心聚力、培根铸魂的力量源泉。”兰州战役纪念馆副馆长李永强由衷地表示。
英烈精神为强省会注入“红色动能”
兰州战役纪念馆坐落在兰州市七里河区华林坪以南,沈家岭兰州战役主战场的北麓。2014年,该馆从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和解放军档案馆三个国家最高档案馆调取和收集一手珍贵档案,综合运用陈列艺术、绘画艺术、置景艺术和当代科技有机结合,打造出了《西北大决战》《红星照耀中国》主题展。现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甘肃省党史教育基地,甘肃省首批历史再现博物馆。
“多年来我们不断整合资源、挖掘历史,以志愿服务为载体,以馆内两大主题展览为主阵地,常态化开展内容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文明实践活动,旨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力求为强省会注入‘红色动能’。”李永强说。
先烈勇捐躯,盛世我守护。今年6月,在位于七里河区的沈家岭红色广场,“王学礼民兵连”正式授旗,兰州市七里河区民兵应急连被命名为“王学礼民兵连”,沈家岭战斗英雄有了红色传人。近年来,为了充分发挥红色文化教育作用,七里河区政府整理史料、深度挖掘,综合规划了集历史革命纪念、爱国主义教育、红色旅游发展于一体的沈家岭战斗遗址保护利用项目。红色文化广场、七彩漫湾窑洞、王学礼烈士纪念亭、小白杨营区已陆续开始免费开放。
让英雄故事化作“国家记忆”
青山有幸埋忠骨,烈士墓前抚英魂。兰州战役结束后,916位烈士遗体掩埋在榆中境内,分布在全县17处地方。为了缅怀革命先烈,凭吊解放战争中牺牲的烈士,1984年,烈士遗骸全部迁于兴隆山,形成了现在的兴隆山革命烈士陵园。在青松翠柏的衬托下,巍峨耸立的烈士纪念碑显得格外庄严肃穆。
“兴隆山革命烈士陵园是兰州战役牺牲烈士的安息之处,具有崇高的革命历史地位。”榆中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局长张磊告诉记者,每年约有30万社会各界人士来陵园瞻仰纪念凭吊,由此可见,新时期的革命烈士陵园正发挥着革命传统、爱国主义、党史、国防观念等红色教育的巨大作用。
他由衷地表示:“为了更好地弘扬英烈精神、赓续红色血脉,我们将多措并举推动榆中红色资源‘活’起来,让英雄故事化作‘国家记忆’,让英烈精神滋润‘民族心灵’,奋力谱写新时代红色文化传承工作新篇章。”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张鹏 杨玲 李超
责任编辑:钟磊
版权声明:
凡文章来源为"兰州新闻网"的稿件,均为兰州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兰州新闻网",并保留"兰州新闻网"的电头。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