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人巧日争新 我市努力锻造更多支撑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独门绝技”
兰石智能化车间
2月18日召开的全市强省会大会上提出,今年是推进强省会行动、建设新时代美丽兰州的全面发力之年,全市上下各方面各层级都要跑起来、干起来、强起来,奋力谱写“合心合力强省会”的崭新篇章。同时,大会提出,科研“新四军”和广大创新人才是强省会的重要力量,要倾力服务创新、服务人才,努力锻造更多支撑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兰州“独门绝技”。
在不久前召开的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上,加快形成更多新质生产力已成为今年经济社会发展重要议题。同样,今年的兰州市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指出,2024年,兰州将坚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进一步增强“兰白两区”创新主干和极核功能,加快与上海张江、大湾区共建中医药、氢能源、超算等研发平台,争取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大科学装置落子布局。支持兰州大学、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等科研“新四军”力量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力度,发挥兰州科技大市场品牌效应,开展科技成果对接会等活动,构建“政产学研金介用”协同的创新体系。实施科技创新企业梯度培育计划,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00家以上,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1000家以上。落实“陇原人才卡”系列政策,做好人才全生命周期服务保障,全方位培养、引进和用好人才,营造重才爱才浓厚氛围。
学科多元 基础雄厚
政企校愿望高度契合
作为省会城市,兰州拥有全省最多的高等教育资源。常住人口400多万的兰州,拥有各类高等院校20多所,高校资源非常可观。其中,不仅有创建于1909年的全国双一流高校兰州大学,有发端于1902年的百年师范名校西北师范大学,有“中国铁路工程师的摇篮”兰州交通大学,还有老牌工科名校兰州理工大学,以及中国草业的“黄埔军校”甘肃农业大学……从各高校的简介中可以看出,这些高校办学历史悠久,学科多元,具有雄厚的教学科研基础。
近年来,在兰高校科研人员积极探索前沿领域,紧密结合甘肃、兰州区域经济发展特色,在推动科研成果落地转化、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一系列积极成果。相关成果为国家“双碳”目标下行业绿色发展给出的甘肃方案;攻克百合褐变不易保存难题,助推“甘味”特产走出本土走向世界;发挥草类种质创新与育种优势,解决草种业“卡脖子”问题;研发降脂灵、纹党宝等保健产品为人民健康保驾护航;研制“浆水酸奶”跨界出圈,让小众美食走出甘肃,步入全国舞台……多元的学科背景、完善的人才梯队、丰富的研究资源,使得在兰高校在科研创新中具备独特的竞争力,正成为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2023年8月31日,在中共兰州市委第十四届七次全会上就曾提出,要充分发挥兰州科技资源集聚优势,坚持建强创新平台和优化创新环境同步抓,坚持推动原始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同步抓,坚持培育创新企业和引育创新人才同步抓,着力建设“创新兰州”。在奋进新征程的实践中,充分发挥在兰高校科研力量的优势,是我们全力推进强省会行动,建设“创新兰州”的重要着力点。对此,不少业内专家学者明确指出,在强省会行动中,高校要根据兰州市未来发展的需求进行科技创新,将科创成果落地转化服务地方经济,为强省会贡献科研力量。同时,要瞄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重点布局社会需求强、就业前景广、人才缺口大的学科专业,培养更多贴合企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可以说,专家们的建言代表了所有在兰高校支持强省会行动,支持兰州发展的热情与期望,并与市委、市政府谋求推进兰州高质量发展的迫切愿望高度契合。
科技带动发展
推动大中小企业、科研院所协同创新
“海亮自2021年12月落子兰州新区以来,累计投资超50亿元,发展速度、规模、成果持续创造‘行业奇迹’、‘海亮速度’,综合实力跻身行业前列。2024年,海亮将紧跟市委‘1139’工作部署,加快一、二期10万吨铜箔产能快速爬坡达产,启动三期5万吨土建工程,力争实现产销量不低于 6万吨,全年贡献产值不低于45亿元,为助推地区高质量发展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在全市强省会大会上,甘肃海亮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树光表示,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数字驱动是关乎长远发展的“必答题”。2024年,海亮将进一步加大数字化投入力度,通过落地“海亮大脑”数字孪生项目、核心生产数据上云入湖项目等,以数字化助推业务变革,打造行业最先进的铜箔数智化体系。
科研的最大价值在于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以推动经济,造福百姓。据了解,作为最早掌握3.5μm极薄产品生产技术的企业之一,近年来,海亮不断加快科技创新,已累计获得授权专利35项、受理专利30项,牵头、起草行业/团体标准共计发布9项。2024年,海亮将积极响应兰州市委“3+2”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和“6+X”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部署,充分利用智能制造和全球化布局两大优势,加快核心技术成果转化,持续推进五大产品线创新研发,做出低成本、高质量的具备竞争力产品,提速企业高质量发展步伐。同时,海亮将继续积极探索“产教训融合、政校企协同、引育用贯穿”的人才培养体系,积极培养和引进高水平的创新人才、行业优秀人才,与兰州大学、兰州理工大学等属地高校加强科研合作,推动新能源产业人才属地化定制培养,不断壮大科研及技能人才队伍结构,打造行业最强人才团队。
企业不断加大自主科技创新投入,以强科技推动强省会,为建设新时代美丽兰州注入了新的动能。在新的一年里,我市将积极发挥科技创新“新四军”主体作用,推动大中小企业、科研院所协同创新,实施成果转化和中试项目50项以上,研发推广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50项以上,培育省级以上创新平台20个。同时,攻克重组抗狂犬病病毒单克隆抗体、无人机蜂群自主指挥系统研发等关键技术,量产全球首个稳定可靠的非洲猪瘟疫苗产品,建设国内高水平航空配套装备产业集群。特别是将努力突破茂金属薄膜料、高端聚烯烃等新材料“卡脖子”技术,打造国内重要的产业技术创新策源地。
塑造科技创新优势
向新质生产力要增长新动能
近年来,兰州高新区积极发展生物医药产业,不断加大生物医药领域产业的投入和支持,推动生物医药技术创新和转化。同时,兰州市还加强对生物医药企业的培育和服务,推动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兰白两区持续增强创新主干和极核功能,建成运营兰白张江科创飞地、鲲鹏生态创新中心,开工建设飞天创新港—科创育成产业园;推进9家国家重点实验室成功重组,支持建设西北病原生物学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动物医学与生物安全学院,推动共建“宠物药物联合研发中心”,获批省级新型研发机构11家,榆中县获批国家级创新型县。
兰州市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绿色化工产业过程中出现的可喜变化,由此可见一斑。
以加快形成更多新质生产力为目标,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指出,今年,我省将大力实施强工业行动,全省将以新型工业化为引领,重点实施“三化”改造项目,培育壮大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加快谋划布局未来产业,围绕氢能与新型储能、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领域,形成一批百亿级、千亿级集聚区;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争取创建冶金有色、石化化工、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等3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打造装备制造、数字经济、生物医药、军民融合等4个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打造国家重点智能算力集群和中线算力大通道;健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大力支持新增规上工业企业高质量发展,着力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及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等,为兰州市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
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就要切实把各类优秀人才引进来、选出来、用起来。新的一年,市科技局将全面推进新时代兰州“萃英计划”,深入开展科研经费管理“包干制”改革试点,全力当好科技创新“店小二”。深入实施科技创新企业梯度培育计划,推进惠企政策直达快享,加快培育壮大一批高技术、高成长性、高附加值企业。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李 昕 华 静 文/图
责任编辑:王旭伟
版权声明:
凡文章来源为"兰州新闻网"的稿件,均为兰州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兰州新闻网",并保留"兰州新闻网"的电头。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