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兰州新闻网

首页| 兰州| 新闻| 政务| 房产| 旅游| 汽车| 教育| 财经| 健康| 公益| 女性| 商业| 企业| 兰州日报| 兰州晚报| 全媒体矩阵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图片新闻> 正文

发展富民产业 打造扶贫品牌 榆中县脱贫攻坚交出优秀答卷 乡村振兴续写“山乡巨变”

2022-09-22 08:34:08 智能朗读:

2019年4月榆中县历史性摘掉了贫困县的帽子

这10年来,榆中县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一号工程,发展壮大五大富民产业,打造 五大县域扶贫品牌,6 万多农户在产业链上致富,现行标准下 22457 户 84294 人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14 个贫困村全部退出。2019年4月,经省政府批准退出国家级贫困县序列,历史性摘掉了贫困县的帽子,榆中人民同步小康的奋斗目标如期实现。56万榆中儿女用汗水浇灌希望,以实干笃定前行,以担当助力发展,奋力谱写了产业强、生态美、社会稳的全面小康幸福篇章。

3辆农用车变30辆

致富路上“蔬”香溢

初秋,正值蔬菜采收的旺季。走在榆中县金崖镇祥龙蔬菜产销专业合作社种植基地,只见在蓝天白云的映照下,一块块形状整齐的田地间,蔬菜鲜翠欲滴,绿意葱郁。正在忙碌的菜农们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构成了壮阔美丽的陇原大地丰收景观。

“2010年左右,村民大片种植西兰花和花椰菜,但有些家庭无法将菜运到菜库里去,影响了农民的经济收入,我就特别着急。刚开始组织人员设点收购菜花,然后交到菜库,但是这样费时费工,相当麻烦。2012年,我就动员身边5个关系不错的村民,投资100万元,联合注册了合作社。刚开始流转土地30亩,现在流转的土地,加上代种、整治的撂荒地,种植面积有500余亩。农用车也从起初的3辆,增加到了现在的30辆。”谈起10年来的收获,合作社负责人豆俊兰高兴地说道。

10年来,合作社积极探索现代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模式,实现了统一育苗、统一管理、统一生产、统一加工、统一销售的“五个统一”。截至目前,已与广东等地的2000多家超市建立了销售合作关系。该合作社从2021年的6人,发展到2022年吸收本地劳动力500余人务工,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就近打工,并且有可观的收入。同时,于2019年吸收全镇41户无产业发展能力的贫困户,以资产入股收益形式加入,每年每户分红2000元。

祥龙蔬菜产销专业合作社只是榆中县蔬菜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10年来,榆中县坚持“扩面增收、标准生产、品牌增效、保障质量”基本思路,已成立农业合作社1564个。如今,榆中县通过合作社引领,不仅为农户提供技术和销售渠道,而且让农户在兼顾家庭的同时,实现家门口务工。2022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达36.2万亩,实现产量80万吨,优势产业带和特色产业群已初具规模,蔬菜产业已成为全县地方优势特色主导产业。

荒地变宝地

酿出村集体经济“增收蜜”

秋色渐浓,位于榆中县甘草店镇郭家湾村的荞麦花儿开得正艳。郭家湾村党支部书记刘善忠走在荞麦地里,时而远眺,时而弯腰,看着荞麦的长势。一群群蜜蜂嗡嗡地飞着,在花间穿梭。

在距离荞麦地2公里的地方,利用废旧学校改造的郭家湾村股份经济合作社,80多个蜂箱错落有致地摆放着。循着“嗡嗡”声望去,蜂箱入口处,勤劳的蜜蜂进进出出,忙着采蜜……

今年以来,甘草店镇郭家湾村结合撂荒地整治,流转本村撂荒地种植油菜花400亩、紫花苜蓿100亩、荞麦150亩,通过新“三变”(鲜花变蜂蜜、籽粒变杂粮、秸秆变草料),实现农民增收、村集体受益、人居环境美化的目的。不但解决了土地撂荒问题,也保证了中蜂蜜源。通过蜜蜂授粉后的荞麦、油菜籽粒饱满、口感更佳,通过销售荞麦面、菜籽油等增加村集体收入。油菜、荞麦等作物秸秆通过加工后可以作为牛羊草料,牛羊粪便通过发酵腐熟做成有机肥,提供作物营养肥效,改善土壤质量,提高产品品质。

郭家湾村在绿化中注重种植洋槐、红花槐、杏树等蜜源性经济林木,依托郭家湾村股份经济合作社,2021年引进中蜂50箱,2022年新增购买中蜂30箱,发展带动本村中蜂养殖4户20箱,通过“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扩销路、提规模、保质量。本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申请注册“六欣源”商标,着力培育高品质、有市场、能富民的特色品牌,通过蜂蜜销售,2021年增加村集体经济6万元。

农民变身“演员”

幸福感不断攀升

清晨,走在榆中县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幸福家园,一阵阵音乐在小区里飘荡,一群搬迁户在院里跳着欢快的广场舞。据了解,幸福家园是榆中县“十三五”期间易地扶贫搬迁最大的集中安置点,安置规模607户,2235人,搬迁居民来自全县18个乡镇(街道)。

如今,广场舞已成为幸福家园搬迁群众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成了搬迁群众“稳得住”的一大法宝。

同样快乐的是榆中县园子岔乡柏木村的文艺队伍。他们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这是一支民间老年乐队,平均年龄超过65岁。“夕阳红”乐队,棒子、二胡、板胡、笛子、三弦、小钵等乐器应有尽有。

据了解,这支志愿服务队是由村里50年代发展起来的群众性社火表演队延续下来的队伍,靠着一代代人的喜爱和传承延续到了今天,并结合时代要求和地域特色,对队伍组建和表演方式适时进行了创新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通过传唱经典红歌、讲述身边变化等方式展现幸福美好新生活,给农村的休闲时光增添了别样的色彩。

总策划  刘立山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首席记者 杨贵智 特约记者 张永琰 文/图

来源: 兰州日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