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达人”王仕俊:用科技创新守护万家灯火
编者按
弘扬工匠精神,营造爱岗敬业、追求卓越的良好氛围,日前,根据《兰州市“金城工匠”选拔命名管理办法(试行)》,经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专题会议审议通过,同意命名杨永纳、朱家彪、谢薇、王仕俊、张杰、梁顺俭、李海权、史佳斌、孙建民、鲁革新10位同志为第二批“金城工匠”。被命名的“金城工匠”纷纷表示,将继续秉承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持之以恒的工匠精神,戒骄戒躁,再接再厉,带动引领全市广大劳动者,引领广大产业工人为兰州高质量发展建功立业。
本报今日起陆续刊发金城工匠的先进事迹,激励广大职工紧跟时代、锐意进取,担当实干、开拓创新,为谱写新时代兰州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不懈奋斗。
在基层一线,他实践求索改进工序“新创造”;在实验基地,他潜心探索专利应用“新成果”。2021年1月,被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授予“国网工匠”荣誉,8月,被甘肃省职工技术协会授予“甘肃省工人发明家”荣誉、被兰州市总工会授予“金城工匠”荣誉。他就是国网甘肃经研院一颗闪耀的青年科技创新技术人才——王仕俊。
实践加理论不断走出创新之路
2010年,王仕俊大学毕业后分配至甘肃送变电工程公司,做起了一名实验员,埋头苦干积累着实践经验。工地的生活是单调的,但王仕俊却能在单调中找到乐趣。从110千伏变电站到750千伏变电站,不论项目管理、安全质量还是技术施工,他都力求零缺陷。因为他深知,这一切事关陇原大地的万家灯火。
2015年,王仕俊进入国网甘肃经研院,在浓郁的科技创新氛围中,他总能发现一些工程中不被注意的创新点。随着甘肃省智能变电站建设的越来越多,保护屏柜后面光纤跳线也越来越多,显得保护屏后格外凌乱,而屏柜后面走线的塑料线槽卡口不但无法敷设大量跳纤,且在每次改线后难以恢复美观,并且极易损坏。在工作之余,他记录了各个保护厂家的屏柜线槽,通过学习总结,于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开始申请了首个专利《一种可嵌多根光缆的金属固定支架》。2016年12月,获得了国家知识产权局的授权。
直到今年,五年的电网建设和四年的电网规划,扎实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底子,使他搞起创新来游刃有余。从开始申请第一个国家专利,再到撰写第一篇核心论文,王仕俊打破旧的思维定式,不断探索解决问题的方式,在接下来的两年时间里连续申报了《变压器铁芯》、《一种变压器绝缘子》等270余项专利,截至目前已有140余项专利取得授权。这位“85后”的小伙子,凭借着理论与实践经验相结合,一步一步走出了自己的创新之路。
转变思维不断探索解决新方式
甘肃省地域辽阔,拥有复杂多变的地质环境和气候条件,为解决输变电工程中常遇到的复杂地质条件下接地降阻难以及困难的施工环境等难题,2019年,王仕俊和他的团队联合国内一流科研院所创新研究出了一种新型智能混凝土材料,通过在输变电工程中科研成果落地转化,成功运用到甘肃省电网建设中,有效的降低施工成本、提高了施工效率、缩短施工周期。
在施工现场的工作中,他和同事们经常会碰见棘手的问题,有些问题不但会耽误工程的进度,而且造成施工成本的极大浪费。但是碰见问题的他从来不会妥协,反复论证努力研究,打破旧的思维定式,不被旧的桎梏所束缚,不断的探索解决问题的方式,最终这些曾经的“苦水”及“难点”变成让他眉开眼笑的“金点子”。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近年来,王仕俊先后获得了20余项地厅级、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及专利发明奖等奖项。主持了10余项科技项目,获得了第二十三届全国发明展览会·一带一路暨金砖国家技能发展与技术创新大赛铜奖,以及由甘肃省总工会、科技厅等5家单位共同颁发的甘肃省职工技能大赛“优秀选手”称号。2019年荣获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陇电工匠”荣誉称号,完成了由“电力新兵”到“技术尖兵”的华丽变身。
持之以恒创造出自己核心竞争力
“学习是这个世界上为数不多付出就有回报的事情,并且没有捷径。”在采访中,这是王仕俊多次提及的一句话。“对于年轻人来说,当你不停的在做一件事,并能给你带来满足感与荣誉感时,持之以恒的坚持下去,他会鼓励你迈向下一个更高的山峰。”
谈及工匠精神,王仕俊认为,工匠精神就是把一件没有门槛的事情,干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来。“其实每件事情所有人都可以做,但是你日复一日精益求精,持之以恒的做一件事情,在成长的道路上也是对自己的一个交代。”今后,他也希望能带领着甘肃电力的年轻人们,一同为甘肃电力的发展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在工作之余,他牢守初心,每个月固定拿出一部分工资,加入了国际儿童基金会的每月捐款计划:月捐为儿童——支持中国困境儿童。此项计划是由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响应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困境儿童保障工作的意见》精神,目标是在我国西部地区120个村建立试点,为当地的困境家庭和儿童提供帮助。他的益童坚持,虽然很小,但是却实际帮助着偏远贫困地区的孩子们健康快乐成长,使祖国的困境儿童长期受益。
这就是王仕俊,十年来,他一步步从施工现场的一名试验员成长到项目经理再到科技创新人才,在创新中实现价值,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当代的“工匠精神”。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何怡璇
版权声明:
凡文章来源为"兰州新闻网"的稿件,均为兰州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兰州新闻网",并保留"兰州新闻网"的电头。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