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垃圾分类 建设美好家园 市政协调研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情况
在习近平总书记的高度重视、亲自部署和着力推动下,垃圾分类这一“关键小事”成为了我国城乡垃圾处理系统升级的重要牵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成为了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抓手和社会文明促进的重要载体。市政协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及相关部门,先后实地查看了城关区、七里河区、安宁区和高新区居民小区垃圾分类工作,提出加快城市垃圾分类处理的对策建议。
自2017年兰州市确定为先行先试的全国首批46个垃圾分类试点城市以来,按照“基础设施与思想意识同步推进、市民自觉与政府强制同步实施、购买服务与自主开展同步尝试”的“三同步工作法”和“完善机构、试点探索,全面推广、整体推进,巩固成果、实现目标”的三年计划,有序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经过三年多的努力,全市城区54个街道、340个城市社区、3061个居民小区已全覆盖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党政机关等公共机构、居民小区、公共场所生活垃圾分类设施配备率达到100%,居民知晓率达到98%以上,居民户数覆盖率达到97.26%,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回收利用率达到35.45%。
在工作做法上 ,一是治理氛围日益浓厚。积极开展进家庭、进小区、进学校、进机关、进医院、进企业、进景区、进军营“八进”宣传和入户讲解,培养居民、学生等不同群体的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意识和习惯,营造了全社会参与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浓厚氛围。二是硬件建设日益完善。配备生活垃圾收运车辆1464辆,其中可回收物收运车227辆,有害垃圾收运车19辆,厨余垃圾收运车157辆,其他垃圾收运车1061辆,建成再生资源循环经济加工产业园区以及餐厨垃圾处理厂、危险废物处理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和综合性垃圾分类运营中心各1座,在建厨余垃圾处理厂1座。三是分类管理有序推进。推进“两网融合”,整合改造现有回收网点300家,建成垃圾分类分拣中心14个,通过12345民情通、965955报废热线和“爱回收”微信服务,初步实现可回收物线上预约和线下上门回收服务。四是处置水平不断提升。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分类网格化管理,将辖区分为76个垃圾分类网格。试行“撤桶并点,定时收运”分类模式,推行以“互联网+垃圾分类”运营模式,培育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政协委员建议,“推行垃圾分类制度”是改善人民群众生活环境,是事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关键小事”,也是各级党委政府必须办好的民生实事、大事。一要提高政治站位,强化思想认识。把垃圾分类工作全面融入城市管理、乡村振兴、社会治理、文明城市创建等领域,把垃圾分类作为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升社会文明水平的具体行动抓实抓好。二要坚持规划先行,强化保障措施。发挥规划先行引领作用,强化规划许可管控力度,统筹考虑城市垃圾分类处理设施布局要求,合理布局。加快推进立法,要加快推动《兰州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上升为《兰州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要改革生活垃圾收费制度,实行计量收费和分类计价等差异化的收费办法要建立区域考核制度。建立实施区域考核制度和财政转移奖罚机制,科学合理设置区域垃圾分类工作考核指标,奖优罚劣。三要聚焦关键环节,健全垃圾分类全流程管理体系。突出源头减量,做好前端分类投放收集,完善中端收运,强化垃圾分类处理产业链建设,推行垃圾末端处理循环产业园区建设,扣紧抓牢每个分类环节,要打通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完整链条,推动垃圾分类工作取得全面进步。四要突出长效管理,提升工作实效。将垃圾分类的督导纳入各级纪委监委政治监督、审计监督、环保督察监督、舆论监督等重要工作内容。推动公共服务、社会管理资源下沉到社区,形成工作合力,使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落到基层、深入群众,推动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体系。各级财政要研究加强对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经费的保障政策,建立健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经费持续性保障机制。五要全面加强宣传教育,推进形成垃圾分类“新时尚”。采取全方位、多层次、常态化宣传模式,积极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发挥党员示范带动作用,充分发挥巾帼力量,用好“银发先锋”,加强垃圾分类日常监督,带动居民进行垃圾分类。要加大对街道社区和物业管理企业,尤其是一线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确保垃圾分类责任主体单位和个人全面掌握垃圾分类知识。坚持垃圾分类知识普及进机关、进学校、进医院、进街道等;在社区成立宣讲队,制作印发宣传手册,全力推动垃圾分类处理工作。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谯喜龙
版权声明:
凡文章来源为"兰州新闻网"的稿件,均为兰州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兰州新闻网",并保留"兰州新闻网"的电头。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