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兰州新闻网

首页| 兰州| 新闻| 政务| 房产| 旅游| 汽车| 教育| 财经| 健康| 公益| 女性| 商业| 企业| 兰州日报| 兰州晚报| 全媒体矩阵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本网专题>2024> 正文

培育新质生产力 激活科技新动能 城关区发挥基层服务主观能动性构筑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2024-04-25 07:38:09 智能朗读:

甘光大厦连片开发现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广告牌格外醒目。

“去年,扶持科技计划和人才创新项目35个,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突破40件……跻身2023中国创新百强区。今年将继续实施企业倍增计划,力争新增高新技术企业61家;擦亮国家级区域双创示范基地品牌,培育专业化精细化众创空间5家……推进科技创新,赋能经济发展。”这是记者日前在城关区采访时了解到的一组数据。

今年以来,城关区紧扣“三新一高”,持续整合辖区科技创新资源,聚焦企业在创新发展中的问题,进一步优化创新生态,积极发挥基层服务主观能动性,通过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构筑城关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强化企业主体地位

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强大动能

企业是科技创新主体,为进一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城关区不断加大企业梯次培育,以持续培育高新技术企业为重点,建立区级科技企业培育库,对区域内现有科技企业进行走访和排摸,截至目前,梳理排摸拟复审高新技术企业23家,拟新申报26家,并安排专人对接服务,强化政策推介和帮扶指导。

记者了解到,今年以来,城关区积极联合省、市生产力促进中心,兰州市技术市场服务中心,举办科技惠企政策宣讲培训会,对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省级科技创新型企业认定、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评价、技术合同认定登记等,以及“2023年度兰州市科技计划项目申报”等政策内容开展解读培训。预计全年新增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家61家以上、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家300家以上,培育省级创新型企业家30家以上。

此外,该区还依托省市创新攻关“揭榜挂帅”机制,聚焦关键核心技术,重点围绕双碳行动、乡村振兴、生态环境、中医药振兴、数字产业等领域,拟扶持区级科技计划和人才创新创业项目30个以上,组织申报产学研合作项目3至5个。

优化创新生态环境

夯实发展新质生产力基础保障

“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开放创新生态构建的决定性要素。为最大限度地激励科技人员创新,充分尊重科技人员创新,营造一个良好的、适合科技创新的环境,城关区加快破除影响和阻碍科技生产力发展的藩篱,激发高校、院所、企业、机构等创新主体的活力,释放人才、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和数据等创新要素的潜能,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的深度融合,目前已成功推荐得力帮孵化器、西部创客2名科技企业工作人员脱岗参加“陇原之光”人才培训,成功引进柔性人才11人。

科技项目扶持是吸引支持企业研发的有效手段,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是科技赋能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致力于把创新转型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原动力”来培育,城关区今年计划扶持项目30项以上,扶持资金300万元以上,同时将持续多元化培育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构,紧密联系辖区驻地单位,挖掘技术合同登记认定,力争2024年实现地区技术合同成交额50亿元以上。

深化基层服务实效

增添发展新质生产力基层支撑

如今,路过城关区甘光大厦连片开发的现场,矗立在现场的一块广告牌格外引人注意,“建设西部首个数创产业集聚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标语让人眼前一亮,也对这里的功能有了初步的了解。甘光大厦信创基地原有企业11家,作为兰州市数字经济重点项目之一,今年以来新引进信创企业3家。

企业引进来之后,如何更好服务?城关区拱星墩街道主动发挥出了基层治理的主观能动性:“我们安排了网格员专人对接,定期走访这些企业,了解他们的诉求,做好服务和衔接工作。”拱星墩街道段家滩西社区党委书记周鸿告诉记者。记者了解到,眼下基地中新引进的航天联志技术有限公司正在进行装饰装修设计,预计5月份完成设备安装、调试及试生产。

段家滩社区的做法是一个缩影,在城关区多个街道社区,大家主动发挥作用,发扬“店小二”精神,做好企业和基层街道等各部门的衔接,以更高更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加快推进强省会行动,建设新时代美丽兰州贡献着来自基层一线的力量。

采访最后,城关区科技局局长常沁萍表示,下一步将持续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强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营造良好产业学术氛围,持续优化科技创新生态,建立健全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融合发展,助力城关区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颜 娜 通讯员 安树峰 文/图

责任编辑:王旭伟

来源: 兰州日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