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打造青少年“普法航母” 西固区司法局联合多家单位奏响法治校园最强音

开展全面系统的法治教育,其中最关键的就是青少年法治教育。提高公民的法治素养与法治意识,更是要从青少年的法治教育开始,宜早不宜晚。西固区司法局秉持“初心培育、精心布局、同心打造”理念,日前,联合西固区人民法院、西固区人民检察院、西固区教育局全面启动校园法治巡讲暨“模拟法庭进校园”主题活动,将青少年普法教育从“被动灌输”转变成“主动体验”,成功打造具有西固特色的青少年“普法航母”,强化青少年法治教育主阵地建设,推进青少年法治教育工作取得良好成效。
锤炼“高精强”
同心打造联动普法新格局
“立远”站位。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初心理念,立足为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颗扣子”,力求扭转传统青少年普法精准度不高、创新性不足颓势,提升普法实效性和针对性,谋篇布局,精心构筑项目顶层设计。
深耕“精准”普法。开创的校园法治巡讲暨“模拟法庭进校园”主题活动,紧紧围绕青少年的世界观和认知度,采用订单式架构,先由学校提出教育需求,再由讲师团因校制宜编写课程,将偶像、穿越、游戏等时尚元素融进法治知识课件,打破同青少年间的代沟与隔阂,大幅提升青少年法治教育的精准度。
汇聚“强大”资源。由区司法局牵头,整合区法院法官、区检察院检察官、优秀法律服务人才和教育部门优秀教师组成专业法治巡讲团队伍,为实现法治进校园全覆盖提供人才支撑;配齐各中小学法治副校长40名、法治辅导员13名,协助学校开展法治教育,提供法律咨询,做好特定学生的教育疏导等工作。
铺排“点线面”
精心落实普法新机制
完善责任机制“点”。以校园法治巡讲暨“模拟法庭进校园”主题活动为“支点”,持续完善区司法局统筹协调,区法院、区检察院、区教育局共同推进,全区中小学具体落实的青少年法治信仰建设工作体系;以法治课为“支点”,充分发挥校园作为青少年普法主阵地作用,加强法治讲座、模拟法庭等普法活动载体创新;以校园普法为“支点”,不断将校园普法成果向校外社会辐射,启动“小手牵大手”普法活动15场,受教育人群达万余人,营造全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良好氛围。
根植教育时间“线”。按照青少年成长轨迹,规划学法“路线图”,以“入校、离校”为分割点,划分“入学、求学、升学”三个阶段,在全区常态化开展上法治课、听法治专题讲座、看法治宣传影视片、写法治征文、办法治手抄报、法律巡讲进校园等特色活动。同时建立青少年维权基地、举办模拟法庭、创建法治教育基地、编排法治情景剧,分阶段、分年龄、分层次构筑青少年普法月历表,培育特色法律服务产品,将法治教育贯穿于校园生活的始终。
拓宽普法服务“面”。延伸青少年普法服务对象,流动普法车、校外家长课、亲子法律课等成为家长学法驿站;延伸青少年普法载体,充分利用“法治西固”两微平台,专题策划青少年普法项目,以出行交通安全、远离黄赌毒、网络安全自护等为重点,宣传青少年法律法规和未成年人自护常识,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提升普法实效。
创新“三模式”
尽心演绎趣味普法新路径
以案说法式。普法巡讲团紧密结合校园欺凌、网络犯罪等热点问题,准备精品法治课程,对教师、学生、家长分批开展类别化的法治知识宣讲,突出知识性、趣味性、科技性和参与性,使广大青少年在寓教于乐中得到生动的法治熏陶。截至目前,开展“法治进校园”巡讲活动16场,发放法治宣传资料1万余份,受教育学生近6000名,做到每周至少在一所学校开展一次法治讲座,一年内基本实现对全区中小学校的全覆盖。
体验教育式。选取典型案例,将庭审现场“搬进”校园,以直观、真实的方式让青少年亲历“庭审现场”,通过分析和研究案例以及模拟案件的处理、掌握案情与法律之间的关系,感受鲜活案例,普及法律知识,增加普法工作的亲和力,提高青少年法治教学效果。截至目前,开展青少年“模拟法庭进校园”活动4场,做到每月至少在一所学校开展一次“模拟法庭进校园”活动,三年基本实现对全区中小学校的全覆盖。
维权新方式。依托区公共法律服务三级平台,对来电来访进行法律咨询的青少年进行耐心、细致的解答,劝导青少年遇事不偏激,维权要合法。同时,为困难青少年家庭、残疾青少年开辟“绿色通道”,依法提供便捷高效的法律援助,切实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截至目前,电话解答、接待来访涉及未成年人20余次,办理未成年人法律援助案件7件,主要涉及刑事指定辩护、给付抚养费和人身损害赔偿。
“直观”普法
为法治校园保驾护航
对比以往重灌输轻培养、重形式轻内容的普法形式,“模拟法庭进校园”活动具有直观性强、教育性广、感受性深、预防性好的普法特这种有别于说教式的普法方式,使青少年在实践中学法、知法、懂法,进而成为守法的公民。西固区司法局充分发挥司法行政职能作用,通过校园法治巡讲暨“模拟法庭进校园”活动的开展,积极与各学校搭建沟通桥梁,以全方位、多角度的方式将法治宣传教育渗透到每一位青少年心中,进一步增强青少年的法律意识与自我保护意识,提高青少年分析判断、辨别是非的能力,极力实现青少年犯罪零记录,为建设和谐平安的法治校园保驾护航。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张烁
版权声明:
凡文章来源为"兰州新闻网"的稿件,均为兰州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兰州新闻网",并保留"兰州新闻网"的电头。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