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孩子们撑起一片明亮的天空 ——兰州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系列综述之四
转眼间,暑假已过大半。大砂坪小学四年级学生齐世磊却依然恋恋不舍社区少年宫,这个暑假,他几乎每天都来,画画、下棋、舞蹈、计算机……各类业余活动再加上专门的志愿者在学业上的辅导,让他在完成暑假作业的同时也享受到了社区学校少年宫的魅力。一篇篇日记,清晰勾勒出这个孩子在暑假丰富的社会活动历程。除了社区学校少年宫,他还走进博物馆,体验城市文化魅力,市图书馆、兰州博物馆、兰州非遗馆纷纷向孩子们打开大门,这些标志性的城市文化场馆,不仅成了孩子们的“第二课堂”,还为他们精心设计了“互动菜单”。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崛起,则国崛起。全社会积极参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在兰州已成为共识。近年来,我市通过创新形式载体、拓展实践空间、营造洁净天空,打造出一批品牌活动,已逐步构建起党委政府重视、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广泛参与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体系。这其中,齐世磊感兴趣的“乡村(社区)学校少年宫”就是重要的内容。
据悉,我市“乡村(社区)学校少年宫”建设工作自2010年起步以来,取得了起步稳,推进快,孩子受益、家长满意、社会赞誉的良好效果。目前,全市落实中央彩票公益金支持乡村学校少年宫项目,按照中央文明办、教育部、财政部的要求,兰州市自建“乡村(社区)学校少年宫”102所,其中,2010年建成11所,2011年建成46所,2012年建成45所(包括社区学校少年宫10所),已实现了全市所有乡镇和中心校100%全覆盖的目标。“2013年,我们根据中央文明办‘乡村(社区)学校少年宫’建设重点向城市偏移的要求,在城市新建20所社区学校少年宫,目前这20所社区学校少年宫按进度进行建设,将于10月底前全部建成并投入运转,进一步解决农民工子女和城市困难家庭子女课后失管失教,专业少年宫收费高、难进入的问题。”市文明办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处负责人告诉记者。
与此同时,这项工作还受到了中央文明办和省文明办的充分肯定,在2012年举办的全国文明办主任培训班和全省精神文明建设骨干培训班上,我市的建设经验均做了交流发言。中央文明办专职副主任王世明点评:“兰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把乡村学校少年宫工作作为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列入政府重点工作和为民所办实事,做到大力度推进;全市上下以目标责任签订建设计划,真抓实干,并能结合实际探索创新,做到全方位落实;政府确定财政投入、区县配套、多方位筹集资金,注重建设,保证实效,做到硬措施保障,工作做得很好很有成效。”
“乡村(社区)少年宫”是孩子们课外的天堂,而在课内德育教育方面则有着更为丰富的教育形式。今年清明节期间,市文明办、市教育局、团市委、市妇联、市校外办联合开展了“网上祭英烈”活动,活动以清明节为契机,以网络签名寄语为载体,充分挖掘运用重要民族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组织未成年人了解民族传统文化、学习祖国历史、学习英模事迹、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广泛开展了制作清明节日小报活动,引导中小学生以多种形式表达对革命先烈的景仰和追思。“相对于以往各学校可能安排部分年级在清明节期间去祭奠先烈,这次以网上的形式进行,学生的参与面更广。而且形式比较新鲜,既能够表达自己的心意,也比较环保和可行,同时也不占用时间,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们受到了教育和启发。”许多家长对开展“网上祭英烈”活动表示了高度肯定。
与此同时,还有更多的活动围绕着推动兰州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展开。市教育局紧紧围绕"1235"兰州教育总体发展思路,改善办学条件,推进标准化学校建设,提高教育质量,保障全市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市妇联在全市116个街道(乡镇)、302个社区、147个村建立了家教指导中心,超过80%的城市社区已建立了家长学校或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形成了覆盖全市的家庭教育工作网络和上下衔接的工作体系,有效地指导和推动了全市家庭教育工作;市残联把加强残疾儿童思想道德建设、关心关爱残疾儿童健康成长作为残疾人工作的重中之重,组织全市各级残联开展听力语言、智力障碍残疾儿童康复训练、加强儿童残疾预防,认真实施残疾儿童康复救助“七彩梦行动计划”,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市民政局把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全力落实保护未成年人的各项工作措施,为孤残儿童和流浪未成年人回归社会、重享家庭温暖创造了良好的人文关怀环境,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
花朵的成长,离不开阳光雨露的滋养。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离不开全社会的呵护与关爱。“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涉及许多部门和许多方面,这就需要全市各部门、各县区各司其职、竭尽全力,把属于自己职责范围内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相关事宜办好,才能推动我们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工作再上新台阶。”市文明办相关负责人表示。
我们也相信,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只要全社会合力撑起一片晴空,未成年人就能在阳光下健康成长。
版权声明:
凡文章来源为"兰州新闻网"的稿件,均为兰州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兰州新闻网",并保留"兰州新闻网"的电头。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