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兰州新闻网

首页| 兰州| 新闻| 政务| 房产| 旅游| 汽车| 教育| 财经| 健康| 公益| 女性| 商业| 企业| 兰州日报| 兰州晚报| 全媒体矩阵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艺术> 正文

樊威 以独特视角追寻艺术的雄浑

2021-02-04 08:50:28 智能朗读:

《才仁娜姆》
《荷韵图》
《清韵图》
《阳光·记忆》
《碧荷生幽》
《郊外》
《罗家磨》
《天高云淡》
《织女》
《那遥远的地方》

■人物简介

来到位于雁儿湾当代美术馆樊威的画室,画案、墙壁上都是他的画作,荷花为主,形态各异,映衬着遍布画室中的各种绿植,让人有一种走入画中的错觉。

樊威是土生土长的兰州人,受到父亲的影响自幼喜爱绘画,也因此他在绘画的道路上走到了现在。“我父亲以前是从事新闻行业的,非常喜欢字画,与省内很多书画家都相识。小时候父亲经常带我去这些书画家家里做客,因此我也受到了熏陶并喜欢上了绘画。1977年恢复高考我考入了西北师范大学美术系,开始了我的艺术生涯。”樊威说。

樊威的绘画天赋很早就表现了出来,在中学时他就是班级、学校黑板报的主要绘制者。樊威的父亲在知道他喜欢绘画后非常支持,不仅亲自督促樊威进行绘画方面的练习,还为他找了老师。樊威回忆说:“我的第一位老师是陈岩,他教了我很多绘画的知识,之后我又跟随张学谦老师学习,直至考入大学。两位老师为我打下了很好的绘画基础,让我少走了不少的弯路。进入大学后,我选择了油画专业,开始从素描到色彩等系统的进行学习,毕业后我进入了甘肃省美术家协会工作。1984年至1986年我在飞天杂志当了两年的美编,之后又回到了省美术家协会一直到退休,我的工作简历就是这么的简单。”

省美术家协会主要是进行一些组织工作,因此樊威的创作时间很有限,尤其是创作一幅都要在四五个月以上油画,这使得樊威并不是一位“多产”的画家,但樊威告诉记者:“虽然工作后我创作的时间有限,但在协会工作最大的优点就是平台好,掌握了很多的信息,还能与各地的美术家打交道,这让我对绘画的认识更加丰富。”

樊威的油画作品风格独显,敦煌学院院长卫戈在评价他的作品时说:“精神永恒的希冀和追寻至此成为樊威油画创作的一种目标。无论是风景还是人物,他都在作品中注入了一种超越现实时空的意境,他用这样的方式来体现人的生命和精神。他一直保持着写实性的画风,孜孜不倦地用画笔来刻画西北大地的风貌和人物。在人物画创作中,他尤其偏爱对藏族生活的描绘,而他在藏族人物油画表现中,他更善于用自己独特的视角保持着他早年创作中所追寻的那种永恒性。”

樊威前二十多年的艺术生涯主要是与油画相伴,为了创作出好的作品,他耐心学习、努力实践。他告诉记者:“记得在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油画协会组织全国二十位画家去欧洲交流、学习,甘肃包括我在内去了三四个人,罗浮宫、梵高美术馆等等,我们去了很多地方,看了很多的世界名作。说实话,触动非常深,尤其是那些古典作品,让我很震撼。去欧洲之前我根据法国古典技法画过一幅人物作品《才仁娜姆》,当时感觉非常不错。欧洲之行结束后,一进门我就找出了这幅作品来看,感觉就是一塌糊涂,差距真的非常大。” 看到自身的不足,樊威就开始思考着改变,而他将这种尝试首先放在了修改《才仁娜姆》这幅作品上。经过一个多月修改后的《才仁娜姆》更加成熟,最终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在省美术家协会工作期间,樊威接触过很多的国画画家,也经常看他们现场创作,这让他深深了解到国画不是你学过绘画拿起毛笔就能画;不是说你有美术基础、造型能力就能画。国画和油画有着根本的区别,因此要学习国画还是要从基础开始。十多年前,樊威开始尝试画国画,这种尝试不仅是为了传承国粹,也是为了寻求技艺的突破和市场的需要。“这十年我基本上都在学习国画,天天都画。国画是国粹,老百姓很喜爱,而且很多朋友也建议我尝试国画。就我而言,随着年龄的增长,考虑到体力等各方面的原因,也使我决定开始尝试画国画。”樊威说。

国画与油画有着差异和共性,经过十余年的艺术实践,樊威对这种差异和共性有了自己的认识。樊威说:“我发现由于中西方绘画艺术的文化底蕴不同,在处理主观与客观、心与物、情与景之间的具体关系时,都存有较为明显的思维差异,具体表现在创作理念、造型手段和空间处理等方面,但它们的共同点都讲究突出美感,将‘景’‘物’‘心’通过自己的手法表达出来,从而达到一种和谐相通之美。所以这些年来我一直在互相借鉴,并不拘泥于一种绘画形式。”

十年的国画创作,樊威几乎天天画,看似简单的水墨,但其实并不简单,要思考、要琢磨,这个过程是非常痛苦的,但是樊威还是有了收获,他将国画的写意融入到了他的油画中,将油画的光影融入到了他的国画中。樊威说:“我认为油画和国画的融合没有什么冲突。国画不强调光影,强调结构,而油画是通过光影来表现。我画国画同样用水墨、毛笔等材料,但与其他人是有区别的。我爱人是学国画的,她说我的荷花有光感,其实这是一种下意识表现出来的,不是刻意的追寻,就是自然地把油画的理念和技法融入其中,是一种交融。反之,当我再去画油画时,又会不自然的将国画的一些技法、理念融入其中。绘画的表现形式是没有界限的,没有哪位画家一辈子画一种形式的画,都在变。例如我,退休后可以心平气和的根据自己的能力、思想和对艺术的感知来求变。因此我认为一个画家,就应该什么都去接触并尝试,这样才能丰富你对艺术的理解。但我现在时间有限,没法接触那么多了,有时虽然也会心动,但实在是精力不够了。其实,中国美术界一直在探索将国画和油画融合到一起,这不是标新立异,绘画艺术是视觉艺术,就是要有视觉冲击力和感知,不管用什么方式,只要专家和大众认可,就是好东西。”

三十余年的艺术生涯,樊威的感悟就是从痛苦中寻找快乐。樊威说:“学习艺术,自由一些,是自我的创作与表现,是独自去思考完成的。这主要源于我对绘画的喜好,能给我带来快乐。但其实绘画很痛苦,尤其在创作时很痛苦,天天画一种形式,求变很难,很枯燥。有时都不想画了,不就是几片叶子、几朵花,还有什么?也有朋友建议我画些别的,但我感觉连几片叶子、几朵花都画不好,还能画什么呢。但如果画出好作品,喜悦感、成就感就会油然而生,让我愉悦。现在我退休了,基本都是在画室很少回家,憋在家里是创作不出好作品的。在画室我天天都在思考,这样的思考我认为能避免老年痴呆,还让我不寂寞,非常充实。”

正如卫戈所说:“作为一位画家,樊威的脚步没有停滞,他继续追寻着遥远的永恒,这个永恒就是艺术的精神、艺术的浑厚和艺术的博大。”

樊威,1957年生,1982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美术系,1995年结业于西安美院油画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甘肃省文史馆馆员。曾任甘肃省美术家协会常务副主席,现任甘肃美协油画艺委会主任,民革甘肃画院院长。兰州画院院聘画家,西北师大美术学院、西北民大美术学院硕士生校外导师。获甘肃省“四个一批”、甘肃省中青年“德艺双馨”称号,甘肃省第八届敦煌突出贡献奖。国家艺术基金专家库专家。

作品获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三等奖;入选第九届、第十届、第十一届全国美展,均获省级一等奖;获首届《朝圣敦煌全国美术作品展》优秀作品奖;作品入选第三届全国油画作品展并获精品作品;作品两次入选两届中国美协“美丽乡村行美术作品展”;获甘肃省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美术作品展优秀奖。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孔德胜 文/图

来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