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度“百强乡土人才”风采 用心种好百合 传承栽培技艺 ——记兰州市七里河区南山果蔬产销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高连虎
“我们家从曾祖父开始种植百合,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百合栽培技艺传承到我已经是第五代。”今年39岁的兰州市七里河区南山果蔬产销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高连虎对记者说。
兰州百合是食药两用甜百合,已有400多年的种植历史。七里河区作为兰州百合的核心主产区,因其得天独厚的土壤条件和长期积累的栽培技术,出产的百合色白、个大、味美、营养丰富。而在七里河区西果园镇袁家湾村长大的高连虎,可以说是生长在“百合世家”。2023年,他被选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兰州百合栽培技艺区级代表性传承人。
百合也和“非遗”有关系?带着这个问题,记者采访了高连虎。
“百合栽培就跟羊皮筏子、绣荷包一样,都是一门技艺。百合从一颗胚芽开始到收获,共经过两次移栽,九年生长。百合生长在海拔1800米到2600米的二阴山区,通过高垄浅种、覆草覆膜、滴灌喷灌等技术种植保证其品质。”说起百合栽培技艺,高连虎滔滔不绝。
2014年,27岁的高连虎牵头成立兰州市七里河区南山果蔬产销专业合作社,合作社集百合种球繁育、标准化种植、储藏、加工、销售、技术指导培训于一体,按照“合作社+农户+基地”的经营模式,在西果园镇带动农户102户280人,建成了绿色食品(百合)基地300多亩。2021年认证有机基地110亩。他在为合作社提供优质百合原料的同时,带动了当地农户户均增收1万元以上,实现了共同致富,推进了兰州百合特色产业发展。
高连虎觉得,百合栽培技艺不同于其他非遗传承将古法手艺完整延续下去,而是需要不断改良发展。于是,他带领合作社在种植、采挖、加工、生产等方面开拓思路,不断创新,运用先进技术提高百合的品质和产量。
2015年,高连虎在合作社引入净片碗装真空包装生产线,大大提高了销量,这一生产线一直沿用到现在。目前已建成百合保鲜库2000立方米,百合生产包装车间180平方米,鳞茎真空包装生产线2条,净片碗装真空包装生产线1条。2016年被认定为市级示范社,2023年被评为“百强”合作社,荣获第十九届、第二十届、第二十一届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金奖,2019年甘肃省优秀农村科普示范基地等荣誉。
这几年,七里河区农业农村局大力推广百合覆草保墒实用技术,高连虎正是这一技术的早期实践者之一。通过实践,他了解到,通过给百合覆草达到保湿效果后,每亩产量可提高五六百斤。在尝到给百合覆草覆膜的甜头后,他大力推广并带动当地农户使用这一技术,目前在袁家湾村有100多户百合种植户应用了该项技术。
百合的生长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记者了解到,叶片黄化问题一直制约着百合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兰州百合主产区叶片黄化率超过50%。对于兰州百合生长过程中出现的生理和病理性黄化问题,近期,高连虎积极和兰州高校合作,将高校研究的兰州百合黄化治理技术进行试验和应用,探索解决兰州百合黄化问题。
“我父亲最大的特点是吃苦耐劳,这也是我一直向父亲学习的地方。只有脚踏实地走好每一步,面对问题解决问题,认真对待每一道工序,销售出去的百合才能得到消费者的信赖。”高连虎说,“接下来,我主要以开拓市场为主,参加一些展销会,让更多的人了解兰州百合。此外,也会在传承中引进新技术,将百合栽培这门技艺好好地传承下去。”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周栋楠 见习记者 吴雪皎
责任编辑:王旭伟
版权声明:
凡文章来源为"兰州新闻网"的稿件,均为兰州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兰州新闻网",并保留"兰州新闻网"的电头。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