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声音 但愿人长久 世间再无疫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在农历八月十五的这一天,全体国人再一次找到情感的交集。中秋之夜,赏一轮圆月,听一缕清风,我们祝愿每一个家庭平安喜悦,幸福安康。
经历了传统与现代的时空转换,中秋在当下被赋予了更为丰富的意蕴。作为法定节假日,人们在这三天里放下尘世羁绊,出游放松,愉悦身心。但作为播迁千年的传统节日,中秋一直以来还都是一种强烈的情感召唤。“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团圆,是中秋佳节亘古不变的主题。围桌夜话也好,遥寄相思也罢,人们在不同的仪式感中,反复确认着那牢不可破的温情脉脉的情感共同体。
去年此时,由于国庆、中秋双节同庆,疫情防控得力,许多国人已经在游历祖国的大好河山,或回乡与亲人团圆。但今年中秋假期“复归”三天,且由于福建局部疫情暴发,疫情防控形势再次趋严。囿于眼前条件,不少人“心动身未动”,没有出门远行或者回乡探亲。值此中秋团圆之际,一些人不免百爪挠心,为不能与亲人团聚而遗憾。
诸如此类的遗憾,自疫情发生以来,恐怕已经不是第一次。去年元旦、春节,今年清明、五一,都因为突然的局部疫情反弹,让许多人的回乡计划搁浅。加上此次的中秋,不少人可能已经有长达一年的时间没有与远方的亲人见面。山河故人,却被时空阻隔两旁,游子必然乡情迫切。可我们也看到,绝大多数人也并没有因此而抱怨,而是自觉遵从防疫安排,就地或者近郊过节。
乡情是我们一生的牵绊,无可阻绝,不能忘却。一些人从人生的原点出发,奋斗一生,到头来,不过是要给故乡一个交代。但是,不能回家的人们,在经历了近两年的疫情大流行之后,大抵也开始逐渐理解了王鼎钧的那句话,“乡愁是我们的奢侈品,不是必需品。乡愁无可骄傲,也决非耻辱。乡愁是珍贵的感情,需要尊重,不受欺弄。乡愁迟早退出生活,进入苍茫的历史兴亡。”
作家的感情总是如此饱满,以至于在对乡愁的定义中植入了过多主观色彩。可其也的确道出了乡愁的另一面:命运的风云际会之中,乡愁未必总能得到兑现与回响。此间的不确定性,也会拖拽着乡情左支右绌,无可释放。
这不是对乡愁的“退步主义”,更不是“故乡虚无主义”,而恰恰是,当我们看多了山川湖海,经历了人生几多风浪,就会逐渐明白,世事并非总是波平浪静,前路并非总是一片坦途,也会有颠簸与凶险。但是,只要我们心有所持,目光坚毅,就一定能越过山丘,看见月明。
一如新冠疫情,不只阻隔了我们的团圆之路,也给中国社会经济带来全方位的冲击。但是,众志成城之下,我们取得了疫情防控的重大胜利。眼下局部暴发的疫情,无法阻挡全国总体向好的防疫局面。中秋假期,疫情平稳地区的人民,仍能平安喜悦过节,从容静坐,感受家的温暖。
而即便是不能回乡,在技术加持的新媒体时代,我们也能体会到过节的意义。一通电话,一段视频,几行文字,同样能传达彼此的问候,触摸彼此的心境。共享天上的一轮明月,谈及共通的感情,确认彼此生命的共同时刻,纵使不能见面,感动亦能存心中。所爱隔山海,山海皆可平。
总有亲人可相望,总有远方可不负。亲情是一盏明灯,指引我们的远航。在月明中秋之夜,无论我们处于何时何地,总能在天上的一轮皎洁明月中,看到爱与希望。
新冠疫情只是大时代的一段小插曲,我们“杯且从容,歌且从容”。待疫情过后,在那时的每一个中秋之夜,当我们望着窗外的清风朗月,回顾那相互砥砺的不寻常过往,必能泯然一笑,将那悠悠岁月,尽付于如烟往事。
据《新京报》
版权声明:
凡文章来源为"兰州新闻网"的稿件,均为兰州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兰州新闻网",并保留"兰州新闻网"的电头。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