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兰州新闻网

首页| 兰州| 新闻| 政务| 房产| 旅游| 汽车| 教育| 财经| 健康| 公益| 女性| 艺术| 企业| 兰州日报| 兰州晚报| 全媒体矩阵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媒体聚焦>热门话题> 正文

■焦点评说 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寻常百姓生活

2020-12-20 08:36:33 智能朗读:

12月17日,我国单独申报的“太极拳”、我国与马来西亚联合申报的“送王船——有关人与海洋可持续联系的仪式及相关实践”两个项目,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评审通过,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至此,我国共有42个非遗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册),居世界第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界各民族在与大自然的相互融合过程中所产生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知识不断传承、创新和积淀的成果,是一个民族的生命记忆和文化基因,也是一个国家和地区文化精神的精华存留。太极拳和送王船成功申遗,表明我国非遗项目继续显示出强大实力,继续领跑世界。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事实上,非遗对中华民族精神的构建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也具有很大的传承性。如果民众在平时深度参与其中,就将使我国的非遗项目入脑入心,让非遗更好地得到保护和传承。

要让非遗与时俱进地保护和传承,就必须使其更贴近生活,让其融入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那些耀眼的工艺、美术、技巧、绝活等,总是能被人们在生活中践行。其实,非遗传承的方式多种多样,而“非遗即生活”就是最好的传承方式。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生活中再现,就能令其魅力无穷,使人们生出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

我国非物质文化资源十分丰富,涉及传统技艺、民俗、曲艺、民间文学等方面,对此,应整合历史文化资源,建立传习基地,创新发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立足于现实,结合实际加以创新,使先进文化不断丰富和发展,让非遗服务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使其代表人民群众的共同利益,并为人民群众所接受和喜爱。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增强民族身份感和认同感的“引航灯”、社会和谐的“助推器”、国家发展的“软实力”、促进民族团结的“压舱石”,体现着民族精神。如果是中国的非遗项目,那无疑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脉络和魅力。由此,让民众更多地参与其中,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寻常百姓生活,就是为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尽心竭力。

据《北京青年报》

来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