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024年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做出重要部署:“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学习与应用,发表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重要讲话,并出台了相关工作文件。2024年10月28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要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把历经沧桑留下的中华文明瑰宝呵护好、弘扬好、发展好。”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撑。
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要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深入思考。
一是要弄懂谁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还是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引领作用,不断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深厚丰富的文化滋养。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也离不开广大民众,其中既有专家学者、民间艺人为文化传承起到的直接作用,也有身边普通群众的积极参与。每一个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通过学习、欣赏和分享,都能让更多的人了解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参加到传承队伍中来。
二是要知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内容是什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内容丰富多彩、博大精深,既有思想哲学方面儒释道思想的精髓和积极影响,又有文学艺术方面诗词歌赋、书画艺术的流传;既有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民族曲艺,又有与国画、书法相关的笔墨纸砚的制作工艺;还包括传统节日与民俗活动,以及传统科学方面天文、历法、中医药等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内容可以概括为思想理念、传统美德、文化智慧、艺术与技艺、文化遗产等多个方面,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文化自信的源泉。
三是要理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渠道有哪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渠道有多种多样的形式。可以是口口相传:通过口述的形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知识、技艺、传统等传承给后代,例如民间故事、传说、谚语等都是通过长辈讲述得以代代相传。可以是书写记录:以经典著作、历史文献、文艺作品的形式呈现。可以是教育培训:通过学校教育让传统文化进课堂、通过传统技艺培训如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让年轻人学习掌握相关技艺,从而传承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可以是文化遗产保护:通过对历史古迹、传统建筑的保护、修缮和开放参观,让人们能够直观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通过文物保护,如依托博物馆对文物的收藏、研究和展览,使人们能够近距离欣赏文物,了解其背后的文化故事、制作工艺等传统文化元素。可以是文化节庆:通过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举办各种民俗文化活动,强化个人同家庭、家乡乃至国家的情感联系,增强社群意识,促进社会和谐。除此之外,还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通过数字化技术将传统文化内容进行数字化保存和展示,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让人们身临其境地进行沉浸式体验,为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新的平台。
四是要明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对象是哪些人。首先,全体中华儿女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对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每一位中华儿女都有责任和义务传承它。其次,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他们代表着民族的希望,学习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文化根源,对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素质修养提升有着重要作用。再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离不开文化爱好者和从业者,他们以自身的热情和实际行动,诠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最后,从事传统文化相关职业的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他们以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传承传统文化,发挥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五是要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效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效果是多方面的。通过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达到唤起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加强民族凝聚力,形成共同价值观和认同感的效果。通过学习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达到培养人们的道德品质,让国人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的效果。通过学习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达到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国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效果。通过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达到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互鉴,推动文化多样性发展的效果。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它深深植根于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大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才能更好地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作者系中共兰州市委党校(兰州市行政学院)党史党建教研部副教授 赵宏英
版权声明:
凡文章来源为"兰州新闻网"的稿件,均为兰州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兰州新闻网",并保留"兰州新闻网"的电头。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