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为民造福和为民树政绩
政绩,是指领导干部在任期内履行相关职务取得的工作成绩和贡献,是干部德才素质的综合反映,是从政与施政之绩。而政绩观,则是指领导干部对施政成绩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是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在领导干部中的根本体现。对政绩观的认识与态度直接反映领导干部施政的指导思想和价值取向,既影响到领导干部的成长,更关系到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地位和形象以及党和国家事业的兴亡。因此,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坚持为民造福具有现实而又深远的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政绩为谁而树、树什么样的政绩、靠什么树政绩等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多次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产党人最大也是最重要的政绩观就是为民造福。在2022年春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讲话指出:“共产党人必须牢记,为民造福是最大政绩。我们谋划推进工作,一定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好事实事做到群众心坎上。什么是好事实事,要从群众切身需要来考量,不能主观臆断,不能简单化、片面化。”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诲,鞭辟入里、富有深意。如何为民造福?为群众做好事实事如何具体把握?用什么标准去检验?这一系列问题都需要深入思考,方能正确领悟并指导实践。
为民造福要有脚踏实地、善作善成的精神,把群众的事办在实处,积少成多让群众暖在心头。为民造福,我们不能仅仅简单停留在口头上,而是需要以钉钉子精神真抓实干,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国之大者,就是人民的幸福生活”,在脱贫攻坚战中,300多万名驻村干部、第一书记和数百万名基层工作者奋战在没有硝烟的战场,超过1800名基层干部牺牲,我们党最终夺取了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亿万群众摆脱贫困,住上了新房,喝上了自来水,彻底改变了生活面貌。这,就是实实在在地为民造福;这,就是群众的事干一件是一件、干一件成一件;这,就是我们共产党人最大的政绩。
为民造福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觉悟,把群众的事要办在长远处,久久为功让群众长久受益。我们为群众做好事实事,既有当下的,又有长远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功成不必在我并不是消极、怠政、不作为,而是要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既要做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实事,也要作为后人作铺垫、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既要做显功,也要做潜功。”各级领导干部在具体工作实践中,既要立足当下,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四件大事,做好显功;又要立足长远,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不搞脱离实际、急功近利的政绩工程,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多做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惠及子孙的事情,做好潜功。塞罕坝林场从1961年开始筹建,62年来一代又一代的建设者和基层干部前赴后继、艰苦奋斗,最终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驰而不息、久久为功,铸就了伟大的塞罕坝精神。这,就是真正的为后人作铺垫、打基础、利长远;这,就是“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潜功;这,就是我们共产党人的真正政绩。
为民造福要有不负历史、不负时代、不负人民的境界,把群众的事办出好口碑,能真正立足于历史长河与群众心中。正确的政绩观是经得起人民群众检验的,也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习近平总书记反复指出,“中国共产党把为民办事、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把为老百姓办了多少好事实事作为检验政绩的重要标准”;“不计较个人功名,追求人民群众的好口碑、历史沉淀之后真正的评价”。各级领导干部在具体工作中,首先要坚定理想、锤炼党性,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牢记权力从何而来,政绩为谁而树。同时也要敬畏历史,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切实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焦裕禄、杨善洲、谷文昌等同志,是党和人民的好干部,他们的政绩永远经得起人民与历史的检验,这就是我们共产党人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的伟大榜样。
当前,第二批主题教育正在深入推进。2023年7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要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为契机,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我们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牢固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坚持为民造福。既要立足当下做显功,又当立足长远做潜功。真正为民树政绩,树造福于民的政绩,积水为海、积土成山,一桩桩一件件为群众做好事实事。只有这样,我们共产党人一定能够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我们的事业就一定能够经得起人民与历史的检验。
作者系中共兰州市委党校(兰州市行政学院)后勤服务科教师 王元
责任编辑:王旭伟
版权声明:
凡文章来源为"兰州新闻网"的稿件,均为兰州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兰州新闻网",并保留"兰州新闻网"的电头。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