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扛起主体责任推进落实强省会
甘肃省强省会行动工作推进大会提出,加快建设产业兴旺、环境优美、宜居宜业、智慧高效、安全健康的新时代美丽兰州,加力打造辐射带动全省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兰州市委、市政府要求,要坚定扛起主体责任,举全市之力推进落实强省会行动,努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幸福美好新甘肃征程上打头阵、当主攻、做先锋。
近年来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进步和成就,但是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综合实力弱,与发达地区发展差距大。兰州市是黄河唯一穿城而过的大城市,是我国黄河流域上游第一个大型工业集中区,是甘肃省发展资源最为富集的地方,是全省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开放中心,地位举足轻重。2021、2022年兰州市经济总量占全省的比重为33%和29.84%,人口占17%左右,都不算低,但地区生产总值3300多亿,人口442万,兰州目前实在不能算一个“强”省会。
省会强则全省强,省会兴则全省兴。对甘肃来讲,在日益加剧的外部竞争中如何重塑优势,提升综合实力,缩小发展差距,目前最可行最有效的举措就是强省会。经济学理论认为,经济发展对要素资源积累有要求,只有资源要素集聚到一定水平才能产生正向集聚效益。增长极理论认为经济增长通常是从一个或数个“增长中心”逐渐向其他部门或地区传导,增长极具有能促进自身强劲增长的集聚效应,同时具有能带动周边地区与部门经济发展的扩散效应。强省会,并不只是为了打造一个经济数据上的大城市,更重要的是打造一个强有力的资源配置中心,以更加高效的方式参与日益激烈的区域竞争。只有依靠区域中心城市的资源要素集聚到一定水平后,产生正向集聚效益,承接抓住更多产业,吸引凝聚更多资金和人才,打造增长极,从而进一步激发极化效应,才能实现以强带弱、辐射发展,做大全省“蛋糕”,提升全省的外部竞争力,推动全省高质量发展。
实施强省会行动是兰州改革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也是兰州发展千载难逢的重大机遇。兰州市必须切实增强使命感,坚定扛起主体责任,把强省会行动作为推动兰州高质量发展的总牵引,借鉴其他省份强省会的经验,结合我省我市发展现状、内在特点、规律和趋势,聚焦重点领域,自信自强、突围突破,做好强基础、强产业、强动力、强支撑、强保障等工作。
一是强基础,做大做强中心城市。可以考虑把兰州城市框架拉开、拉大,扩大省会的人口和辖区面积。组建都市可达、全市快联、多心加密、组团互通的综合交通网,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科技创新产业协同、公共服务共建共享、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等方面实现“一体化”,为大兰州建设做好基础;主动与全省其他市州在产业协同、平台服务、研发转化等方面加强对接合作,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全省各市州高质量发展。
二是强产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产业结构不合理是制约甘肃也是兰州发展的老大难问题。要聚焦产业结构调整这个紧迫任务,改变“重商抑工”“重物轻技”“重虚轻实”的发展思路,立足厚重丰盈、得天独厚的优势产业基础,坚定不移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实施制造强市工程,促进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协同发力,加快重塑传统产业新优势;做大做强新兴产业,培育新能源、先进装备、临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发展高层次农产品加工业、高层次沿黄旅游带、高层次文化产业带,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升整体实力。
三是强动力,提升科技创新优势。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四强”行动,强科技位于首位。兰州市应该继续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兰州科教资源优势转化成科技创新优势、经济优势。建设高水平创新平台,构建以需求为导向的科技创新体系,引导科研院所聚焦重振“兰州制造”,推出更多原创性科技成果,驱动兰州制造向产业链中高端跃升;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新建一批企业研发机构和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支持企业瞄准前沿领域开展技术攻关,突出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兰州设计”产业,持续提升创新策源地城市科创优势。
四是强支撑,促进高端人才聚集。通过“抢人、抢人才大战”来促进高端人力资源聚集是其他省份强省会的经验。兰州要制定和出台最实惠的人才政策,吸引和留住周边地区、省内其他地区更多的劳动力和人才。建立“企业主体+市场引导+政府支持”的引进人才机制;对骨干和高端人才实行特殊的支持政策。同时推进本省的就地化务工,扩大常住人口的数量,从子女入学、购房、医疗等方面解决农民工的市民化待遇。
五是强保障,加大改革开放力度。要以敢为人先的锐气、打破常规的勇气继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拓展多元融资渠道,加强公共资源市场化运作和配置,整合调动各方面力量。要强化区域交流合作,推进兰西城市群建设,系统构建内外兼顾、陆海联动、向西为主、多向并进的开放新格局,着力打造国家“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更重要的是要优化营商环境,要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吸引更多企业来兰发展,为强省会行动注入民营经济的力量,推动兰州实现高质量发展。
作者系中共兰州市委党校(兰州市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主任、教授 徐 宁
版权声明:
凡文章来源为"兰州新闻网"的稿件,均为兰州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兰州新闻网",并保留"兰州新闻网"的电头。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