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赋能农村基层治理现代化
进入21世纪以来,以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以及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数字化技术日益成熟,为农村基层社会治理注入新的动能。2019年中办、国办印发的《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指出“着力发挥信息化在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基础支撑作用,繁荣发展乡村网络文化,构建乡村数字治理新体系”,2019年12月颁布的《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2019-2025年)》将“建设乡村数字治理体系”列为“推进管理服务数字化转型”的五大任务之一。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健全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及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由此可见,数字化赋能农村基层治理是实现农村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关键内容。
数字化整合治理力量,提升农村基层治理主体的协同性。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出现实现了“政府主导”与“公民主体”的结合,有效对接“自上而下”的政府治理思维与“自下而上”的社会治理需求。一方面,数据共享体制改变各自为政的治理模式,促进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间交流合作,扩大部门之间横向分工,有利于消除“数据孤岛”,增强数据相关性;另一方面,数字化平台为主体间的交流沟通提供了有效工具,通过资源互换,社会组织、乡镇企业、乡村精英等治理主体既能够准确快速了解政务公开信息,也能适时提出自己的利益诉求,主动参与决策,从而拓宽各种社会力量和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渠道,有效发挥各类主体在乡村治理中的优势,逐步形成多元共治的乡村治理格局。总之,数字化治理平台通过数字技术消除了多主体参与乡村治理所存在的跨部门、跨界协作障碍,既有利于地方政府主导性作用的发挥,也激发了其他主体的参与积极性,进而形成多元主体共同参与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的良好局面。
数字化为决策提供支撑,增强乡村治理的精准性和前瞻性。传统乡村治理由于缺乏一体化治理界面而基于“经验”、“感知”进行决策,进而导致决策失误较多和治理资源分配欠合理、利用效率低下的后果。以海量数据分析为工作中心的一体化数字治理界面,通过数据统计分析、模式识别、专家在线评估以及全景监测,使得可行性方案的选择更具理性。首先,信息技术和大数据能够精准描述乡村各个方面的发展情况和村民对公共服务的真实需求,掌握这些数据有利于为村民带来“量身定制”的个性化公共服务,实现精准治理。其次,数据变化既能够反映事情发展的规律、趋势和方向,也能够使我们了解事情产生的源头以及发展的路径和过程,有助于治理主体主动预测、提前研判乡村治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可能出现的风险,预先制订有针对性的防范和化解方案,为前瞻性治理和精准治理提供坚实的基础。最后,数字乡村治理为村民监督公共事务提供有效途径,村民可以通过数字化村务平台进行民主监督和决策,进而提升了乡村治理公共服务的满意度和效率。
数字化为“三治”融合的实施创造了条件,推动“三治”融合深度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自治、法治、德治是现代化乡村治理的三大基本要素,“三治”之中,自治是基础,法治是保障,德治是引领,“三治”唯有融会贯通才能构建现代化的乡村治理体系,实现有效治理。数字乡村治理不仅要关注村民自治的调适和优化,而且要结合“法治为准绳,德治为基础”的理念,全面统筹资源的利用。一方面,数字化平台有助于信息公开,社会多元主体基于数字化平台提升协商与决策能力,第一时间化解矛盾、改善民生、促进公平。另一方面,数字化平台有助于提高立法者和治理者的信息收集、整合和分析能力,以充足的信息作为立法和决策的依据,提升治理效果。数字化平台实现法治固本、德治推动、自治疏通为“三治”融合的实施创造了条件,推动“三治”融合深度发展,共同促成数字乡村治理体系优化。
数字化通过空间再造,实现乡村跨域治理。乡村治理涉及工作面宽、工作量大、事务繁杂,以往的乡村治理主要依靠基层村干部解决难题。而干部面对的相关部门多、协调难度大、处理范围有限,更难以应对在外务工村民的需求。数字化服务平台通过网络公共空间再造乡村治理公共空间,实现跨地域、跨层级、跨时空的数字化乡村治理。首先,数字化平台打造跨省通办政务系统,通过跨地域的资源流动,让外出务工村民与户籍村庄紧密连接,方便了异地群众线上办事。其次,数字平台的搭建一方面为乡村治理日常的数据交换和沟通协作提供了保障,另一方面缓和了科层结构下职权地位和任务分配不匹配的问题。最后,数字技术能将分散在不同时空的村民汇集到网络空间场域,通过网络虚拟空间的构建,村民与政府就乡村治理问题直接进行讨论互动。总之,数字化通过构建“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孪生的虚拟空间,赋能农业生产、农村流通、生活形态、社会治理等应用场景,再造乡村治理公共空间,从而突破时空区隔,实现跨地域、跨层级、跨时空的数字化乡村治理。比如,浙江省德清县的“数字乡村一张图”,依托三维实景、遥感监测和多个图层,较好实现了乡村的数字孪生治理。
作者系中共甘肃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党的建设和领导科学教研部副主任、副教授;兰州市第五十五中学
刘晓丽 狄 彬
责任编辑:张军
版权声明:
凡文章来源为"兰州新闻网"的稿件,均为兰州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兰州新闻网",并保留"兰州新闻网"的电头。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