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从提出到形成的历史逻辑
“中国式现代化”从提出到形成有其深刻的历史逻辑和历史依据,从历史纬度去理解它的提出、发展与创造,是科学认识和深入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内涵和特征的前提。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从现在起,“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成为我党的中心任务。
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式的现代化”的提出。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9年3月21日,邓小平同志在会见英中文化协会执行委员会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的全新概念,“我们定的目标是在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我们的概念与西方不同,我姑且用个新说法,叫做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1979年3月30日,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邓小平同志进一步提出:“……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的现代化,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同年12月6日,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邓小平同志首次用“小康”来描述中国式的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由此可见,改革开放之初的“中国式的现代化”强调的是从中国实际出发,一个是底子薄;一个是人口多,耕地少,因此要适当降低现代化标准,但“中国式的现代化”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标准是实现“小康社会”。
全面改革开放时期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提出:“逐步建设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必须有高度的精神文明”,随着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认识的不断深入,实践的不断丰富,1987年召开的党的十三大明确提出富强、民主、文明“三位一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要求,并制定了“三步走”发展战略。经过20多年我国全面改革开放,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但所达到的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2007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七大,将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扩展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四位一体”。由此可见,我们党对“中国式的现代化”探索一直遵循着:基于自己的国情,实事求是提出目标与步骤;科学分析国际形势新变化,时刻掌握和了解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发展;坚定的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创造。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新的历史方位上,提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五位一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时代也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创新突破的历史逻辑起点。2017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九大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分两个阶段推进的战略安排,这个安排将“基本实现现代化”提前了15年,并且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加进了“美丽”二字,增加了生态文明的内涵。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特点作出了五个方面的概括。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进行了集中概括和论述,从“五位一体”推进和拓展到“五位一体+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式现代化”是新时代十年最大的理论和实践成果,新时代的“中国式现代化”相比过去“中国式的现代化”在多个方面都体现了创新与创造,比如“共同富裕”的程度不一样,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鼓励先富带后富,目的是要实现共同富裕,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比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基本遵循,而在过去,我们大部分地区走的是“先发展、后治理”的路径。再比如,在世界上的地位不一样,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没有采取传统社会主义的“苏联模式”,也没有采用西方资本主义的“欧美模式”,而是同中国具体国情出发,走出了一条独立自主的现代化发展道路,同时也给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新的经验和思路。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超越了西方现代化,最根本体现在: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我们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可以说,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在世界上更具有存在感。
作者系中共兰州市委党校(兰州市行政学院)图书馆讲师
张梦霞
版权声明:
凡文章来源为"兰州新闻网"的稿件,均为兰州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兰州新闻网",并保留"兰州新闻网"的电头。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