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系统观念 统筹推进清廉兰州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系统观念”,并将其作为“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五项原则之一。运用系统思维,就是要从事物全局出发,着眼于构成要素间的联系,从而探究事物的运动与发展规律并建立秩序,实现整个系统的优化。清廉兰州建设是一项具有长期性、艰巨性的系统工程,更需要运用系统思维科学谋划、统筹推进。因此,运用系统思维推进清廉兰州建设,就要实现制度构建、过程防治、文化建设三个维度的有机结合、协同发展。
制度体系是清廉兰州的基本保障。无论对于贪污腐败的治理还是对于权利在阳光下的运行,相应的制度构建都是基本实现途径。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印发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合理衔接,构架了科学完善的党内法规顶层设计,为形成党内廉洁生态起到重要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完善的制度体系不仅包含制度本身,还要形成有效的制度管理闭环。首先是明戒尺。心有戒尺,行有所止。制度的根本性意义就体现在其指导性和约束性。科学有效的制度体系不仅要以顶层设计为指针,还要结合地方特色、行业特征、部门特点出台专门法规,解决人情腐败、微腐败、失职渎职等问题;同时要建立反腐制度的定期检视与清理机制,基于现实发展需要做好反腐法规制度的更新与调整,及时应对腐败领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有效解决相关反腐领域的制度缺位问题。第二是促执行。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只有始终保持有腐必反、有贪必惩的高压态势,才能持续涵养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因此,要加强反腐法规制度的精细化与实践操作性,确保相关制度法规落到实处。要充分落实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形成廉洁从政的“头雁效应”;要落实“权力清单”,保证权力行使的公开透明;对于特定岗位工作人员,要签署廉洁从业承诺书,促进行业规范运行。第三是严问责。综合运用国家法律法规、地方法规、行业法规等,针对不同程度问题科学问责,做到“早批评、遏苗头,严问责、强震慑”。
过程防治是清廉兰州的重要机制。制度构建是清廉生态的基础性保障,但是制度有效发挥其刚性约束效力,还需要制度落实的动态过程当中有效防治。逻辑科学的过程防治是实现惩防并举、标本兼治的重要机制。首先要建立健全制度执行监督机制。结合相应的制度,在执行过程中建立相应的反腐督办机制、社会督查机制和问题检视机制;其次,要建立相应的反腐信息反馈机制和问题线索搜集机制。通过健全群众举报机制、完善群众投诉制度,可以通过电话或网络热线,充分发挥网络力量在反腐中的作用,建立相应的舆情收集、匿名投诉、举报奖励等机制,使反腐法规和廉政建设落到实处。与此同时,还要建立风险提示机制。建立外出交流学习廉政提醒机制,通过廉政谈话,对存在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的领导干部进行提醒谈话和诫勉谈话,做到尽早提醒、及时处理、化解风险。
文化建设是清廉兰州的生态土壤。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制度是刚性约束,防治是运行机制,那么文化则是固本培元的良好政治生态土壤。只有厚植清廉文化的土壤,才能培育出清正廉洁之花。今年 2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意见》,要求把廉洁文化建设作为一项必须长期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廉洁文化建设首先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批判旧制度、构建新社会的论述中饱含着关于建立廉洁政党、廉洁政治、廉洁政府等丰富的廉洁文化观点。在大数据时代,碎片化、情感化、片面化的信息不断冲击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理念,这就要求我们用科学的理论进行文化设计与话语构建。廉洁文化建设还要充分挖掘红色文化,尤其运用好当地红色资源。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积累了宝贵的廉政建设经验,形成了丰富的廉政文化财富,这些廉政文化与党的革命文化、 红色文化紧密联结在一起,构成了中国共产党独特的廉政教育资源。廉洁文化建设要以提升党员“意识形态”为中心,探索建立宣传教育体系。廉洁生态建设的根本在于党员干部自身形成“不想腐”的思想境界。在党风廉政建设尤其是清廉文化建设的道路上,要实现文化的润心教化作用,必须融入日常、久久为功。譬如兰州市通过公众号推送的“清廉兰州·每日廉语”,实现了廉政提醒常态化。还可以以邮件、短信、宣传海报等多种形式进行廉政提醒;开办廉政教育学习电子刊物,举办廉洁文化专题培训班,通过正面宣导、反面教育让廉政文化深入人心。
习近平总书记十九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明确指出,坚持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战略目标,不断提高治理腐败效能。在完善的制度体系面前,利剑高悬,不敢腐;在有效机制面前,无可乘之机,不能腐;在廉洁文化的面前,志洁行芳,不想腐。清廉城市的建设就是一体化、系统推进“三不”目标的过程。
作者系中共兰州市委党校(兰州市行政学院)党史党建教研部副主任、副教授 王亚健
版权声明:
凡文章来源为"兰州新闻网"的稿件,均为兰州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兰州新闻网",并保留"兰州新闻网"的电头。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