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五四精神 担当青年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新时代中国青年要继续发扬五四精神,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不辜负党的期望、人民期待、民族重托,不辜负我们这个伟大时代。”当代青年要从五四精神中汲取精神之钙,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明确自己的使命担当,在新时代赓续传承五四精神,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向着民族复兴伟大中国梦不懈奋斗。
一百年前,面对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一批爱国青年挺身而出,全国民众奋起抗争,誓言“国土不可断送、人民不可低头”,奏响了慷慨激昂的爱国主义壮歌,广大青年走上了救亡图存的历史舞台。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深切缅怀了五四先驱崇高的爱国情怀和革命精神,总结了党和人民探索实现民族复兴道路的宝贵经验,向广大青年提出了殷切要求和期待。五四运动孕育的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伟大五四精神,其核心是爱国主义精神。反封建文化、接受进步思想是五四精神的价值追求,五四精神的本质内涵是民主精神、科学精神与进步精神,解放思想、追求创新是五四精神的灵魂。在进入新时代的今天,继承和弘扬五四精神仍然是所有青年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五四精神的当代价值在于新时代广大青年对五四精神的内化和践行。
五四运动所体现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不断探索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道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用于指导中国革命实践,领导中国人民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成立以后,顺利地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发展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实现了中华民族站起来的伟大飞跃。我们党一直坚持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在实践中,我们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一系列伟大成果指导社会主义建设和实践,使我们在社会主义的道路上日益强大,越走越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以其显著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为人类探索建设更美好的社会制度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国共产党一贯重视自身建设,永葆党的肌体健康。在革命战争时期党的建设是我们党克敌制胜的三大法宝之一。在和平建设年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的征程中,我们党始终将党的建设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对腐败现象“零容忍”,对全面从严管党治党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加大腐败惩治力度,使我们保持了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是我们抵挡一切和平演变的有力武器。世界上总有一些不怀好意的势力觊觎社会主义,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和平稳定发展心怀叵测。因此,我们必须坚定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显著优势之一。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和近代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系列优秀成果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底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仍将是中国青年成长进步的精神旗帜。新时代中国青年需要继续汲取五四精神的营养,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将五四精神作为永恒的精神追求。习近平总书记告诉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当前,以80后、90后为代表的新时代青年逐渐成为各行各业的中流砥柱,他们的价值追求直接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前途。随着中国的繁荣发展和在国际上影响力的不断上升,一些国外敌对势力不断挑起事端。新时代青年要以极大的爱国热情,坚定爱国情怀,坚守人民立场,把爱国报国的热血斗志投入祖国高质量发展的伟大事业中来,用实际行动推动国家和平发展。要在担当中历练、在尽责中成长,勇敢地挑起时代赋予青年一代的重任。一是政治方向正确,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在正确的思想指引下,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才能够取得成功。广大青年要赓续传承伟大五四精神,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中国化的一切成果,认真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而进一步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进一步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和决心。二是加强自身修养,增强中华文化自信。青年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最容易被形形色色的外来文化所吸引,这种时候我们要更加注重加强自身修养,注意在外来文化面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保持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对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要做到继承性弘扬和创新性发展,永葆中华文化的先进性。三是树立远大理想,掌握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能力和本领。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实力与综合国力迅速提升,当前已经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当代青年,责任更加重大、使命更加庄严。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要靠实干和勤奋,需要青年人适应全球化、信息化、智能化的时代趋势掌握知识、增强能力,以实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作者系兰州市社会科学院中西亚研究所副所长 副研究员 杨巧燕)
版权声明:
凡文章来源为"兰州新闻网"的稿件,均为兰州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兰州新闻网",并保留"兰州新闻网"的电头。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