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兰州新闻网

首页| 兰州| 新闻| 政务| 房产| 旅游| 汽车| 教育| 财经| 健康| 公益| 女性| 商业| 企业| 兰州日报| 兰州晚报| 全媒体矩阵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正文

勇毅前行重振兰州辉煌

2022-01-18 08:56:50 智能朗读:

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是兰州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指引未来五年兰州发展的战略性、引领性大会。为兰州未来五年发展擘画了蓝图,发出“聚精会神、奋斗追赶,系统推进兰州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总动员。

重振兰州辉煌是凝聚城市发展力量的广泛共识。实践证明,兰州是一座曾经创造辉煌并且能够不断创造辉煌的城市。近年来,我们紧紧扭住重振兰州辉煌这条生命线,经过探索实践确定了“一心两翼多点”城市空间发展总体布局。着力重振兰州制造,初步构建起多元支撑“四梁八柱”工业产业体系。举全市之力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历经15年不懈努力,历史性摘得“全国文明城市”桂冠。以“先发力、带好头”的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经受住史无前例的疫情大考,夺取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市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竞争了和人民生活水平跃上新台阶,在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的一些领域正在重归兰州应有的位次、重塑兰州应有的自信。新的征程上,我们要始终高擎团结大旗,继续画好重振兰州辉煌这个最能唤醒兰州人民记忆、激励兰州人民斗志的大同心圆,打牢思想基础、增进社会认同、强化民意支撑,广泛凝聚推动新时代兰州发展的前进力量。

重振兰州辉煌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振兴兰州制造。充分发挥老工业基地优势,着力重振“兰州制造”,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和新兴产业培育,三次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一产保持基本稳定,二产占比三分之一,三产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坚持以科技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兰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建成运营兰州科技创新园,兰州成功迈入国家创新型城市行列,成为全国15个创新策源地城市之一,兰州新区入选“科创中国”试点园区。制定出台支持重振“兰州制造”配套政策,实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倍增计划,推广产业链链主制度,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0家,工业经济的带动能力显著增强。现代服务业提档升级,完成流通领域现代供应链体系试点城市建设,启动实施京东亚洲一号(兰州)智能电商产业基地项目,建成运营兰州新区空铁海公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加快发展电子商务、网络医疗、云旅游等新兴消费,电商交易规模达到1700亿元,年均增长14.8%。文化旅游产业加快发展,打造望河亭、中山铁桥等热门旅游打卡地,“假日夜经济”活跃度高居全国前列,旅游人数和旅游总收入连续五年增幅超过20%,跻身“中国最具文旅投资价值城市”行列。

重振兰州辉煌需打造“精致兰州”城市名片。坚持以精致理念引领城市发展,加强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由表及里改变城市的外在形象和内在品质,人民日报专题报道《精致兰州“绣”出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兰合铁路、中兰铁路、傅家窑至苦水公路等重大项目开工建设,第二水源地建成通水,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工程进入机电安装和装饰装修阶段。扎实推进78个“十五分钟精致生活圈”建设,改造老旧小区842个,加装电梯1109部,建成智慧安防小区312个,新建改造供热、供气、供水管线873公里,打通疏解路50条,新增公共停车泊位5.2万个,获评“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城市”。深入推进精致项目创建活动,巩固全域无垃圾治理成果,整治城区小街巷架空线缆等市容“六乱”问题。加快铺开智慧政务、智慧交通等场景应用,兰州获评全国5G网络速率最佳城市。全面做好黄河文章,谋划实施“读者印象”精品街区等一批提品质项目,高标准完成黄河风情线景观美化亮化,实现核心区20公里健身步道全线贯通,打造“夜游黄河”品牌,“黄河之滨也很美”的城市名片愈发靓丽。

重振兰州辉煌要推动共同富裕这个本质要求。聚焦推动共同富裕这个本质要求,在促进共享发展成果上取得新突破。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统筹解决“不平衡、不充分”主要矛盾,提高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包容性,营造全民共享的发展环境,切实保障重振兰州辉煌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市人民。协调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落实国家分配制度,千方百计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实施积极就业政策,为群众创造更多更充分的创业就业机会。促进教育公平优质均衡发展,深入开展“健康兰州”行动,实施社会服务设施兜底线工程、全民健身设施补短板工程,强化住房供给保障,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系统解决“一老一小”问题,加快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落实“三孩”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统筹推进法治兰州、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探索创新基层共治机制,建立健全社区建设工作委员会,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持续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和市民文化素养,构建具有新时代内涵的城市标识体系,用文化涵养城市文明,构建共同精神家园。统筹发展和安全,健全社会治安立体防控、现代城市灾害防治和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切实防范经济风险、社会风险、疫情风险和自然风险,筑牢城市安全防线,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作者系中共兰州市委党校(兰州市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主任 副教授 李 绚

来源: 兰州日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