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兰州新闻网

首页| 兰州| 新闻| 政务| 房产| 旅游| 汽车| 教育| 财经| 健康| 公益| 女性| 商业| 企业| 兰州日报| 兰州晚报| 全媒体矩阵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正文

加快生态修复 重振兰州辉煌

2022-01-18 08:56:50 智能朗读:

中国共产党兰州市第十四次代表大会是在全市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新发展理念、努力建设精致兰州的进程中召开的一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大会。会议发出了——“聚精会神、奋斗追赶,系统推进兰州实现高质量发展” 的时代号召,为重振兰州辉煌吹响了号角。

生态修复是贯彻“先发力、带好头”的首要任务。兰州是黄河上游的重要节点城市,污水量大、水污染治理刻不容缓;黄河兰州段的生态保护和水污染治理关系到整个黄河流域的生态文明建设,加快生态修复有利于兰州抢占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高地,扛起“在保持黄河水体健康方面先发力、带好头”的重大责任。在生态修复过程中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大力推进黄河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以节约用水扩大发展空间;加强黄河兰州段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守护好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生命线。

生态修复是落实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同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一样,都是国家重大战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生态文明建设全局,明确了“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针对黄河治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问题导向、精准思维。黄河流域兰州段水环境污染、水资源短缺、水生态退化问题交织,已经成为制约兰州高质量发展的瓶颈;搞好生态修复,特别是水生态修复,是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提升水环境质量的重要举措。

生态修复是全面提升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途径。重振兰州辉煌必须全面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为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兰州市以“一河、两岸、立面、两山、两端”改造提升为重点,实施生态修复与保护、水系联通、防灾减灾、污染防治、土地整理等十大重点工程,并取得了一定成效,随着黄河干流兰州段防洪治理工程全线完工,城市生活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项目的完成,长效管理机制的建立,城区黑臭水体基本消除,生态环境质量再上了一个新台阶。今后应继续实施国家林业重点工程,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构筑南北两山生态屏障,加快推进水生态修复、水环境提升、水污染防治、河滩整治及河洪道清淤疏浚、干流防洪治理、黄河兰州段湿地修复等项目的进程。

生态修复要把全域摆在首要位置。山水林田湖草沙等不同的资源环境要素是相互作用相互关联的,要科学认识山水林田湖草沙等生态资源之间存在的物质、能量流动与交换,改变过去对单一要素进行生态修复的割裂格局,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要打赢“蓝天”保卫战、“碧水”保卫战、“净土”保卫战;强化生态整体保护和修复治理,健全完善生态环境保护长效机制,打造“城在绿中、林在城中、楼在园中、街在景中”的兰州绿色生态体系。

生态修复要以打造黄河上游生态安全先行区为重点。打造黄河上游生态安全先行区,是 “十四五”时期兰州市必须完成的十项重点任务之一。生态修复的成功与否和成功的速度要以当地的水、土资源条件而定,水、土资源乃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也是一切生物衍生繁殖的最基础条件,所以生态修复主要是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兰州要打造黄河上游生态安全先行区,首先要做好水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其重点是保护,保护既要保护水质,也要保护水生态系统的健康,前者主要采取废污水减排措施,后者主要采取设定河流生态流量等措施;源头治理是强化水生态保护的根本措施,全流域管理是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的关键;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优化水资源配置,全面贯彻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

生态修复需要完善的规划做引领。兰州市在编制完成《黄河兰州段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的基础上,着手编制了《黄河流域(兰州段)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及水利、水安全保障、防洪、河湖岸线保护、河洪道治理利用、水土保持6个专项规划。生态修复要在这些规划的基础上,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结合市县两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充分考虑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的划定,编制完整的《生态修复规划》,使生态修复规划能与各项规划相协调,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能正确引导兰州的生态修复,并能推动兰州的高质量发展。

生态修复需要大力发展绿色生态产业。发展十大生态产业是转方式、调结构、稳增长,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要突出绿色崛起,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以发展十大生态产业为引领,着力推动产业链、供应链、消费链优化升级,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注重发挥比较优势,重点发展优势产业,做大做强文化旅游、现代金融、总部经济、通道物流、商务服务等特色产业,统筹培育发展其他生态产业;实施现代服务业升级行动,加快服务业标准化、品牌化建设,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促进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绿色化改造,支持企业开发绿色产品,开展绿色生活创建活动,全面建设绿色低碳城市。

作者系中共兰州市委党校(兰州市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 教授 于金凤

来源: 兰州日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