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大考彰显百年大党的为民情怀
在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前进的伟大征途中,这一场战“疫”,让我们看到了百年大党的初心和使命,看到了爱民为民的底色情怀,更看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执政理念贯穿于战“疫”全过程,生动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坚强决心和坚定意志。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一切为了人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探索创建并不断发展完善的国家制度,其承载的价值必然与中国共产党的价值取向高度一致,即坚持人民至上。我们党为之奋斗的一切,都是为了人民。这次战“疫”斗争,生动地体现了我们党的人民立场和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价值取向,也生动地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承载的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优势。
疫情发生以来,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始终是习近平总书记最为牵挂的头等大事。一切为了人民,生命重于泰山。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疫情防控是一场保卫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严峻斗争,为了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我们什么都可以豁得出来,信心百倍地打好这一场阻击战,总体战,打好这一场人民战争”,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及有关部门“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不惜一切代价抢救生命、诊治患者,尽最大努力防止更多群众被感染,尽最大可能挽救更多患者生命”。习近平总书记牵挂人民生活,强调“民生稳,人心就稳,社会就稳”,为此党和政府多管齐下、多措并举保障民生,解决人民群众因疫情影响可能面临的实际生活困难,这正是“疫情无情人有情、人民至上映初心”,真正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人民利益高度负责、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决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决心信心。
并肩作战,共克时艰,一切依靠人民。人心齐,泰山移。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最根本的力量来自人民群众。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打赢疫情防控这场人民战争,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广泛动员群众、组织群众、凝聚群众,全面落实联防联控措施,构筑群防群治的严密防线”,更多次强调“战胜这次疫情,给我们力量和信心的是中国人民,人民才是真正的英雄,只要我们深深扎根人民,紧紧依靠人民,就可以获得无穷的力量,风雨无阻,奋勇向前”。
群策为之则无不成,群力举之则无不胜。在这次疫情防控斗争中,广大人民群众在各级党委和政府领导下,全民动员,全员参与,他们是奋战一线“不计报酬、无论生死”的白衣战士;是迎着风霜雨雪守护家园卡点,奔走于社区巷口,想方设法打通疫情防控工作“最后一公里”的基层干部、驻守干部、志愿者;是自觉响应国家号召“不出门”、“不添乱”,主动耐心配合各种防控检查的普通群众,他们无不在以各自的方式为疫情防控贡献着自己的力量。“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正是有人民群众这个“硬核力量”的坚实支撑,党和政府制定的疫情防控措施才能不留死角、不折不扣地得到全面落实,这既是当前阶段疫情防控成效显著的关键所在,更是我们必然能打赢这场疫情防控人民战争的信心所在。
大道至简,行稳至远,百年初心如磐。不畏疫情多艰险,敢为砥柱立中流。应对疫情挑战,中国人民更加深切地认识到,危急关头,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最重要的保障、最值得信赖的依托。我们党所具有的无比坚强的领导力,是风雨来袭时中国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全面加强党对疫情防控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疫情发生后,党中央迅速成立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及时制定疫情防控方针政策,各地区成立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挂帅的领导小组,各级领导干部坚守岗位、靠前指挥,做到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挺身而出、冲锋陷阵,把投身疫情防控第一线作为践行初心使命、体现责任担当的试金石和磨刀石,让党旗在疫情防控斗争第一线高高飘扬,他们都在向世人诠释着什么是共产党人:危难关头,共产党员是冲在最前的那一个;关键时刻,共产党员是守到最后的那一个;尽责之时,共产党员是勇挑重担的那一个。这是百年大党坚强有力的现实写照,也是“共产党为什么能”的生动回答。
这场战“疫”大考实实在在地践行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中国速度、中国效率、中国担当,在非常时期以非常作为彰显了中华民族先锋队的本色,更加密切了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同时也通过国内外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实践和成效的全面对比,让中国人民更加坚信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生命力和显著优越性,对我们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更加信心百倍。有了这么坚实的依靠,我们坚信,在过去一百年赢得了伟大胜利和荣光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必将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赢得更加伟大的胜利和荣光!
作者系中共兰州市委党校(兰州市行政学院)党史党建教研部讲师
姜莹莹
版权声明:
凡文章来源为"兰州新闻网"的稿件,均为兰州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兰州新闻网",并保留"兰州新闻网"的电头。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