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两个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党的灵魂和旗帜。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两个相结合”的重大观点,加深了我们党对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规律性认识,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为我们在新的征程上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指明了前进方向。
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必须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百年党史深刻昭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一百年来,我们党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坚持实事求是,从中国实际出发,洞察时代大势,把握历史主动,进行艰辛探索,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指导中国人民不断推进伟大社会革命,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同新发展阶段的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恩格斯深刻指出,我们的理论“是一种历史的产物,他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1919年,李大钊在最初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时候就提出:“一个社会主义者,必须要研究怎么可以把他的理想尽量应用于他的实境。”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奥妙在于始终与时代同步阀、与人民共命运,在关注和解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课题中作出新概括、获得新认识、形成新成果。今天,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我们党面临着来自国内外的各种风险挑战、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肩负着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和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的新使命。要着力解决好这些时代课题和现实难题,必须立足中国实际,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聆听人民心声,回应现实需要,深入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不断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及时回答时代之问、人民之问,廓清困扰和束缚实践发展的思想迷雾,为党和国家事业提供科学理论指导。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必须寻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多种结合点,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有鉴别地对待,有扬弃地继承,并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主要有四点:一是“天人合一”的哲学主张;二是“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民本思想;三是“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奋进精神;四是“礼之用,和为贵”的和合处世原则。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阐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这种“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理念,具有恒久的时代价值,完全应当而且可以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正是系统总结了人类社会发展历史和文化成果的集大成的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经典,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思想,完美融会贯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源”与“流”的内在联系,贯通古今、扬弃继承、转化创新,这便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新时代使命。
党的百年历史充分表明,我们党是马克思主义的忠实继承者和成功实践者,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创造性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发展实践中的重大问题的历史,也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传统文化的历史。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信念之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之根,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以其科学性和真理性为近代中国指明了发展方向;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通之处也为马克思主义能够扎根中国大地、为中国人民接受和选择提供了重要思想文化基础。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一定是马克思主义大发展的时代。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继续做好“两个结合”大文章,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共产党人就一定能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征途上铸就新的辉煌,创造更绚丽的人间奇迹。
作者系中共兰州市委党校(兰州市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教研部讲师 徐 慧
版权声明:
凡文章来源为"兰州新闻网"的稿件,均为兰州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兰州新闻网",并保留"兰州新闻网"的电头。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