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兰州城市更新步伐 践行以人民为中心思想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坚定的人民立场,蕴含深沉的为民情怀。为人民,正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走过百年辉煌历程的重要“执政密码”,我们搞建设应该对人民饱含深情,加快兰州城市更新步伐,一心一意为百姓造福,不断满足广大市民希望兰州城市生活更美好的新期待,践行人民中心思想,有利于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在兰州构建国际国内双循环的新格局中汇聚起强大奋进力量。
加快城市更新步伐对践行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落实以人为本城市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2019年,兰州市人均GDP突破7万元,达到75217元,随着生活水平的持续改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目前,兰州在城市绿色发展、老旧小区和小街巷改造、城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等方面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对城市宜居生活的新期待。通过实施城市更新行动,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等短板,推动城市结构调整,优化提升城市品质,能让人民群众在城市发展中更有获得感。
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路径。城市建设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引擎,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点。从宏观政策来看,过度房地产化的城市开发建设方式已经难以为继,城市建设重点应由房地产主导的增量建设逐步转向以提升城市品质为主的存量提质改造。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促进资本、土地等要素,根据市场规律和国家发展需求进行优化再配置,有利于孕育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兰州从源头上促进经济方式转变,形成共建共享共赢的城市发展新格局。
加快城市更新步伐践行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建议
让老旧社区旧貌换新颜。加强土地用途管制,严格控制新增非公益用地,禁止大规模新建扩建房地产项目,加大绣花式精细化改造力度。不断健全统筹协调、居民参与、项目推进、长效管理等机制,建立改造资金政府与居民、社会力量合理共担机制,确保改造工作顺利进行。把雨污分流改造作为补齐城市基础设施短板的重点,千方百计加大投入,改造老旧城区雨污水管道系统,完善城市雨污水排水系统,消除城市内涝。加快补齐生活设施短板,满足居民对停车场建设,托幼、养老、家政、教育、医疗服务等方面需求,增强防灾应急功能,为居住片区人群提供完善的便民公共服务设施,增加公共活动空间,打造就近宜居生活圈。建立政府组织、业主参与、企业服务的居住社区治理机制,推动城市管理进社区,提高物业管理覆盖率,开展共建共治共享美好家园共建行动,打造不被遗忘的生活方式,增强城市活力。
创新方法解决城市痛点。加快白塔山及周边改造工程,努力创建首个5A景区。补齐市区道路交通立体化改造不足、断头路多短板,谋划实施重大项目,进一步畅交通。建议将中山桥南广场改造提升项目提上日程,结合“读者印象”街区建设,通过下穿上跨通道等有效方式,解决南滨河路白云观至读者大道蜂腰段交通拥堵问题。重新规划实施小西湖公园和黄河母亲景区一体化改造项目,完善水车博览园、体育公园、马拉松公园、音乐喷泉、银滩湿地公园、龙源等景区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特别是设法解决停车问题,以及改造提升旅游公厕等。用创新手段改造城中村,发展长租房市场。贯彻落实国家关于促进农村生产要素流动文件精神,借鉴外地经验,政府统筹协调,将城中村房屋、土地等要素估价入股,合理分配国家、村集体、农村居民利益,通过“三变”改革,将城中村拆迁改造为廉租房和公租房,缓解住房结构性供给不足的矛盾。
绿化美化公共空间。建设“显山、露水、透绿”的城市公共空间,叫响“黄河之滨也很美”的城市名片。精心打造滨水景观带和宜居水环境。谋划老城区开挖运河问题,有效增加水面,改变守着黄河不见水的局面;大力开展洪道治理,实施两岸绿化、洪道生态廊道和小游园建设等工程,将主要洪道周边建设成为亲水、健身、休闲场所;黄河风情线核心区应突出完善设施、绿化美化,延伸区域重点修复河道生态原貌,拆除违建、清运垃圾、治理白色污染,努力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加强重点区域绿化美化。改造提升黄河核心段面山景观,治理石质面山及秃斑裸露区域,提升面山整体景观效果;强化省门第一道面山景观提升和陡坡治理,加快实施城区六大出入口绿化景观提升工程,整体改善六大出入口生态环境。加大公共空间的微改造力度。提高城市零散空间的有效使用率,插植选址灵活、离散分布的街心花园、口袋公园,加大慢行交通系统改造力度,交织构建城市停驻空间。
推动老旧厂区转型。按照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的原则,通过出台节约集约用地的城市更新政策,强化产业导入,合理规划,配置有限的空间土地资源,重视产业配比,加快转型升级,布局匹配未来城市发展的重点优势经济产业结构,努力营造综合成本适宜的产业发展环境。活化利用工业遗产,把存量产业用地纳入“提容增效”范围,发展工业旅游,打造新型产业空间。通过传统产业园区的整体转型以及创新空间的嵌入,实现新旧功能转换。
建设有辨识度的城市空间。打造特色文化街区。建议张掖路商业步行街、古玩城等重视特色文化的开发与建设,推动黄河楼、兰州老街等地标建筑管理精细化等,不断提升新型文旅商业消费聚集区档次,打造市民消费载体。形成历史文化地标群。聚合丝路文化、敦煌文化、兰州近现代工业文化等核心资源要素,融入城市标识、场馆建设、遗址保护、公园景观、地标建筑中,建议谋划建设国家级黄河文化博物馆、国家级黄河文化产业示范园、黄河农耕文化展览馆、黄河文化公园,重建、扩建、新建兰州博物馆、丝绸之路博物馆、甘肃革命文化博物馆、兰州工业博物馆等,形成历史文化地标群。塑造独特的城市气质风貌。顺应城市发展逻辑和文化传承,提高公共空间规划建设水平,控制核心监控区建筑高度,改造与自然风貌不协调的建(构)筑物,美化建筑立面,避免用简单统一的元素和建筑风格取代传统民居和风光,设计公共空间语言景观,丰富城市景观层次,优化城市天际线,整体保护城市空间形态。
(作者系兰州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 李健;城市研究所副所长、助理研究员 屈雷刚)
版权声明:
凡文章来源为"兰州新闻网"的稿件,均为兰州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兰州新闻网",并保留"兰州新闻网"的电头。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