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基血脉 力量源泉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强调:“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这就全面深刻阐述了党和人民群众之间的血肉联系。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党的灵魂和旗帜。马克思曾在《青年人如何选择职业》一文中就提出要把自己的一生献给“最能为人类服务,最能实现人类幸福的”伟大事业。这是马克思在青年时期就立下的青春之志,充分显示出追求人类的幸福是马克思从青年阶段就开始为自己树立的人生目标和毕生追求。《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些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阐述也是整个无产阶级革命绘就的未来社会的蓝图,从一定程度上展示出了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重要性。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提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指导我们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革命性和科学性,只有被广大人民群众掌握才能指导人们去认识和改造世界,促进社会的发展。让人民群众掌握“武器的批判”,意味着让群众掌握科学理论,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民群众,展现出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来推动革命历史进程不断向前的历史必然性。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历史,就是一部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历史,一部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的发展史,同样也是一部党紧紧依靠人民创造的历史。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定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在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朴素而浓郁的人民情怀和亲民爱民的赤子情怀无一不体现着我们党始终坚持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习近平总书记成长在一个具有红色家风家教的革命家庭,从小就受到了严格的革命传统教育,这使他在家庭环境的耳濡目染和父母的示范榜样力量的作用下牢牢树立了对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15岁到陕北高原的梁家河插队时就立下了为群众做点实事、改变梁家河贫穷落后面貌的青春之志。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全体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党的奋斗目标,也深刻体现着总书记一以贯之的为民情怀。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就是人民的心。”习近平总书记曾回忆,“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同样也正是习近平总书记的知青生涯使他亲身感受到人民群众的淳朴善良、正直无私,七年的知青岁月使他读懂了国情,更读懂了民心,成为铸就初心的“始源地”,同样也影响并带领全体党员干部“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种人民至上的情怀也是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强大政治底气。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是抽象的概念,最终要体现在中国亿万家庭的幸福美满上,体现在14亿多中国人民的生活幸福指数的不断提高上。伟大的力量存在于民众之中,在新的征程上,我们党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牢牢站稳人民立场,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坚定不移地走好新时代的群众路线,把人民民主体现在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中,下大功夫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坚持问计于民、问需于民,让人民群众当好新征程“赶考”路上的“阅卷人”,充分维护好人民群众在社会基层治理中的“主人翁”地位,有效化解基层治理中出现的种种矛盾和问题,不断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使人民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责任感不断增强、归属感不断显现、荣誉感不断升华。
作者系中共兰州市委党校(兰州市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教研部讲师
陈震
版权声明:
凡文章来源为"兰州新闻网"的稿件,均为兰州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兰州新闻网",并保留"兰州新闻网"的电头。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