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年党史中汲取养分 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学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要抓好青少年学习教育,着力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在人生的“拔节孕穗期”,需要正确的思想指引和精心的教育栽培。思政课教师作为青少年的重要思想引路人,应从党的百年光辉历史中汲取丰富养分,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学水平,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从百年党史中汲取真理的养分,增强思政课的深度。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一百年。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实践的理论、不断发展开放的理论。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具体实践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产生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系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成果,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在思政课教学中,教师要讲清楚党的这些科学理论背后蕴含的真理,让青少年在学习过程中感受真理的光芒,品尝真理的味道,汲取真理的力量,这样才能更深刻地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基本道理。
从百年党史中汲取精神的养分,增强思政课的力度。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团结带领中国人民铸就了一系列带有中国气质、民族气派的中国精神,共同构筑起中华民族的精神谱系。无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建党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形成的抗美援朝精神、雷锋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还是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特区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疫精神等等,这些精神不仅丰富了中国精神的内涵,展现出中国文化的特质,同时也汇聚成新时代指引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和精神支柱。
在思政课教学中,教师要讲深讲透中国精神。通过深刻阐释中国精神、生动解读中国精神、广泛弘扬中国精神,使青少年深切体悟中国精神的精髓要义,将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转化为自己日常行动的精神力量。这样既有助于增强青少年对中国精神、中国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自信心,也有助于青少年补足精神之“钙”,筑牢信仰之基,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从百年党史中汲取实践的养分,增强思政课的广度。中国共产党在一百年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中,为了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历史任务,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奋斗,开辟了伟大道路,创造了伟大事业,取得了伟大成就,建立了伟大功勋,实现了中国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这将载入中华民族发展史册、人类文明发展史册。
在思政课教学中,教师要讲明白建党百年以来的伟大实践。要坚持历史与现实相结合,通过重温历史,观照现实,在历史与现实的映照中,不断认识真理,总结经验,把握未来的正确方向。要坚持国内与国际相结合,在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将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西方资本主义发展史等结合起来学习,通过相互参照、相互比较,引导青少年对百年党史全方位、多视角理解,更加深刻地认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更加坚定地听党话、跟党走。
从百年党史中汲取情感的养分,增强思政课的温度。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中,先后涌现了一大批革命烈士、仁人志士、英雄人物、先进模范,他们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深沉热爱,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无私奉献,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充分展现了中国人民的优秀品格,充分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这也是我们党能历经百年而风华正茂、饱经磨难而生生不息的成功密码。
在思政课教学中,教师要抒发真情实感。不仅要讲述真实的历史故事,还原真实的历史场景,还要将革命先烈和人民英雄的真善美品格通过真挚的情感传递给学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学、真信、真行。反之,如果教师只是照本宣科、空洞说教,时间一长,学生难免会产生厌烦心理、抵触情绪,教学效果会大打折扣,“抬头率”“到课率”自然会降低。
总之,思政课教师要从百年党史中汲取丰富养分,对历史“素材”“生料”认真加工、提炼,将之融入教学中,通过日常积累、精心打磨,去粗取精、点铁成金,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将立德树人之“道”与思政教学之“术”有机结合,最终才能以真理的力量征服人,以精神的力量鼓舞人,以实践的力量启迪人,以情感的力量打动人,真正使青少年入耳、入脑、入心、入行,真正让思政课教学切合实际、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作者系中共永登县委党校(行政学校)讲师 魏开宏
版权声明:
凡文章来源为"兰州新闻网"的稿件,均为兰州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兰州新闻网",并保留"兰州新闻网"的电头。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