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兰州新闻网

首页| 兰州| 新闻| 政务| 房产| 旅游| 汽车| 教育| 财经| 健康| 公益| 女性| 商业| 企业| 兰州日报| 兰州晚报| 全媒体矩阵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正文

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推进中国富强大业

2021-07-06 08:45:23 智能朗读:

回顾党的百年历史,改革开放40多年,我国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历史飞跃,新时代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开启中国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征程。总结改革开放经验,可以从中揭示改革开放如何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机理,为实现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和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提供历史依据和经验借鉴。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农村依然沿袭以生产小队为基本单位的核算制度,在农村“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基本经济制度下,农民生产积极性得不到提高,粮食产量低,国民经济陷入困境。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确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路线,村民们自发冒险搞起了“大包干”,拉开了农村改革的序幕。农村改革从调整农民与土地的关系为开端,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开始了农村经营体制的改革,逐步转向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从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上给农村带来了巨大变化,建立了农村基本经济制度,取得改革初步胜利。随后,改革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国企生产缺乏动力,经营缺乏活力,借鉴农村改革的成功经验,国企改革先后通过放权让利、“拨改贷”“利改税”,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激发了作为市场主体的活力。

第一阶段改革顺利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为避免休克式疗法带来的剧烈经济社会震荡,我国采取“价格双轨”过渡性政策,减少了改革阻力,却导致腐败滋生。为解决该问题,中央决定5年内实现“价格闯关”,却引发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和“抢购风”,给我国经济、社会乃至政治带来了严重影响,改革速度明显放缓,国内外出现了社会主义能否搞市场经济的种种疑虑,引起了姓“资”姓“社”论。此时国际风云变幻,中国再次面临走什么路、向何处去的重大抉择。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以88岁高龄南方视察,发表了一系列振聋发聩的重要讲话,回答了长期以来困扰和束缚人们的重大问题,促进了全党全国人民又一次的思想大解放,结束了针对中国改革方向、原则和路线的争论与斗争。党的十四大明确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四届三中全会勾勒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蓝图和基本框架。这一阶段以“分税制”改革为重点的财税体制改革很大程度提高了中央宏观调控能力,同时推进金融、外贸、投资、价格、流通、住房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

2001年,我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WTO)第143个成员,以此为重要节点,进入了以开放促改革和快速国际化的长达10多年的经济黄金增长期。亚洲金融危机剧烈冲击了我国东南沿海城市外向型经济,大量制造业发展受困,国企改革举步维艰,国民经济增长陷入低谷,迫切需要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市场。面对内外交困,中国终于乘上了国际快车,通过履行WTO的各项规则,在很多方面推进改革。这一阶段改革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对外开放促进对内改革为突破口,配套相关的金融体制改革、财税体制改革和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体制改革,推动我国经济全面融入全球贸易分工体系中,实现跨越式发展。

加入WTO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随着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出现了国际化退潮。国内经济在2012年前后呈现“三期叠加”特点,经济进入新常态,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体制机制迫切需要调整。过去“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思路已经不适应现状,这一轮改革如何抉择?关键和主线是什么?突破口在哪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做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并通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了这一轮改革的重点和路线图。经济体制改革依旧是“牛鼻子”,需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主线,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主要任务,打好“三大攻坚战”。政府处于改革中心位置,改革以“放管服”为突破口,通过“壮士断腕”和“刀口向内”的决心为市场主体做好“后勤保障”,最终有效推进社会、文化、生态、党建、国防军队等领域的全面深化改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十九届五中全会全面擘划了中国未来发展蓝图,以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作为目标推进新时代改革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回顾改革开放40多年的历程,理清改革的逻辑和路径,我们更有理由相信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必将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持久动力。

作者系中共兰州市委党校(兰州市行政学院)教师 张梦霞

来源: 兰州日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