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引领 蓄能高质量发展
马艳玲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鲜明指出: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广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形成推动发展的强大合力。历史和实践也充分证明:党的领导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最根本保证。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战胜前进道路上出现的各种艰难险阻,才能在新时代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有力的推向前进。
创新,是源头活水,更是“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作为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中的关键变量,创新将在十四五时期全面助力蓄能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在迈向现代化征程中引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和《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创新”被数次提及,贯穿始终。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要实现“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是一把重要标尺。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强调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其核心要义是凸显“创新”的核心地位。“创新”在多个维度一以贯之,无论是科技创新体制,还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都需要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十四五”时期乃至更长远阶段,我国将形成强大国内市场,实现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的良好发展局面。
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发生变化,迫切需要强化科技创新驱动引领能力。在过去40多年的改革开放进程中,中国采取的措施是全面拥抱全球化。但到目前这个阶段,当中国的人均GDP从1万美元走向12500美元高收入国家阶段时,效率、劳动生产力变得尤为重要,这意味着增长的主要动力不再靠资本、劳动力的投入,而在于提高劳动生产力,进行高质量发展,核心就是科技创新。从历史和世界范围内看,很多国家之所以没能跨过“中等收入陷阱”,就是因为劳动生产力上不去,科技创新能力上不去。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倡科创新,是抓住了问题的要害。我国科技创新正处于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的关键时期。未来5年,我国将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向高收入经济体迈进。以科技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意味着供给、需求、环境,研发、设计,生产、流通、分配、消费,资源配置、金融、对外贸易投资、国内国际双循环都应是高质量的。过去几年全球政治生态的恶化凸显科技竞争是未来全球竞争的制高点,科技创新的动力作用越来越明显。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核心地位,也是避免“中等收入陷阱”的必由之路。
第一,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建议》中把自主创新作为国家战略摆在极其重要的位置。在面对国际上一些高科技“脱钩”的复杂环境时,我国必须要能够自主创新、自力更生,在关键核心技术上进行攻关,坚持自强自立与开放合作相结合。对此,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着重强调了“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等。“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是排在第一位的,“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则是确保我国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同时,要实现“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承诺,意味着我们要在工业化的同时实现绿色发展、发展新能源,也必须进一步提高创新驱动发展的水平。
第二,科技创新“四个面向”。关于科技和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提出科技创新的“四个面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面向世界科技前沿体现科技创新的高标准要求,嫦娥五号的成功返回就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方面的杰出成绩;面向经济主战场体现科技创新的主要领域,企业竞争力提升需要科技创新;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体现科技创新的现实要求,科技创新有利于避免受制于人,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长远发展;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体现科技创新的根本目的,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具体体现。
第三,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当前,我国的科技创新体制还不完善,还有很多问题和短板亟待改进。国家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措施,主要有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举国体制、攻关卡脖子核心技术、强化国家战略技术力量、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等等。坚持创新的核心地位,要使科技自立自强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要坚持科教兴国战略,如在贯彻落实九年义务教育制度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建设了众多大学、学院;要坚持人才强国战略,如在留学生归国发展方面逆转了曾经的人才输送形势,为人才发展落地了一系列相关措施;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高质量发展需要以创新驱动为核心。
作者系中共兰州市委党校(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讲师
版权声明:
凡文章来源为"兰州新闻网"的稿件,均为兰州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兰州新闻网",并保留"兰州新闻网"的电头。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