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城市建设再向前进
经过多年不懈努力,兰州如愿跨入了全国文明城市的行列。城市气质、面貌、功能较之前有了质的飞跃。但成为文明城市不是终点,而是城市进步发展的新起点。总结经验,再上征程,兰州文明城市建设仍然要向前进。
一、兰州文明城市创建成功经验
把握灵魂主线,夯实创建基础。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创建文明城市全过程,进一步抓好思想道德建设、文化建设、社会风尚建设、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培育崇德向善的社会风尚。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大创建”活动,结合文明单位、文明校园、文明村镇等创建活动,不断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持续开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十大提升”行动和“一月一主题”整治活动,广泛开展兰州好人、道德模范、最美乡贤、新时代兰州好少年选树宣传,积极慰问帮扶困难好人,传递关爱,弘扬正能量,使“好人有好报”的价值导向更加深入人心。健全完善激励诚信、惩戒失信的长效机制,深入开展“诚信做产品”、“百城万店讲诚信”、“3·15”消费者权益日等各具特色的诚信教育实践活动,培育诚实守信的社会风尚。
坚持以民生为中心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改善民生为重点,每年围绕群众急需急盼和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列出问题清单,安排创建实事项目,明确责任和落实办法,使创建文明城市活动惠及全市人民群众。立足民生,高起点谋划多项实施方案,把创建活动贯穿到城市建设、管理、发展各方面,不断完善市、区、街道、社区、楼院分级负责的创建文明城市网格化管理体制,切实提升创建工作规范化、精细化水平。 “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迈上新台阶, 70余项便民服务事项、4000余项政务事项可在线办理。建立食品追溯平台,记录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违法违规信息。全市16万公职人员建立了诚信档案;各类市场主体签订信用承诺书1029份,平台网站信用信息查询达55万人次。对未达标项目,开展专项督查,确保各项短板持续整改推进。
深入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重点围绕“五大核心内容”,打造“五大服务平台”,高质量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工作。建成兰州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集成指挥平台, 8个区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115个乡镇(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全部挂牌运行。组建了区县级志愿服务总队和乡镇、街道志愿服务大队、村社志愿服务队及机关企事业单位专业志愿服务分队,实现了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志愿服务队伍的全覆盖。广泛开展并持续推进文明交通、文明旅游、文明餐桌、文明上网等“四大文明行动”,深入实施治理高价彩礼推动移风易俗专项行动,倡导乡风文明助推美丽乡村建设。充分发挥各部门、单位和行业的特色优势,开展“脱贫攻坚”、“畅交通”“疫情防治”“心理咨询”“法律咨询”等多项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使全市文明创建不断走向深入。
扎实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广泛开展“小手拉大手”,“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等教育实践活动。加强各级乡村(社区)学校少年宫的管理,促进公共场馆资源与学校德育教育的有效衔接。加强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教育网络建设,深化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工作,不断提高疏导工作水平。
二、持续提高兰州城市文明水平的建议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成功只是个开始,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后时代”,如何使文明创建的成果长期保持下去、持续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和水平,是很多城市都面临的大问题。虽然兰州跻身为全国文明城市,但还有很多地方不尽如人意,而且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对城市建设管理有了更高要求,所以文明城市创建的脚步不能停,特别需要从以下几点进一步突破。
持续推动城市建设。针对兰州城市建设中的短板弱项,要不断完善城市功能。要通过强化中心城区功能,开发建设兰州新区和榆中生态创新城,聚集更多的“资金流”、“技术流”和“人才流”等要素资源。要全面推进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工作,统筹推进绿色城市、节能城市、海绵城市、智慧城市建设,加大综合管廊、水景生态、市政服务、公园广场、无障碍设施建设和城市亮化、美化力度,合理规划配套完善停车场、菜市场、公共厕所、垃圾处理和水、电、气、暖、网等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设施,扎扎实实解决老百姓生产生活中的难点痛点,为市民提供高效、便捷、舒适的服务。
有效凸显城市特色。兰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还要深入挖掘,还需大力培育城市现代人文精神,营造浓厚的城市文化氛围。让“一条河、一座桥、一碗面、一本书、一台戏、一片蓝”等一张张城市名片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用人文精神增添城市魅力。要仔细梳理和挖掘兰州独特的文化特征与文化内涵,打造属于兰州卓尔不群的个性、品位、风格与魅力。在打造主题街区、文化旅游景点过程中,要尽可能地保留和再现兰州和甘肃独特的古代文化、丝路文化、民族文化、黄河文化元素和特质,打造黄河之都文化景观体系,彰显人文荟萃、特色鲜明的兰州城市文化魅力,建设体现兰州特色的标志性景观,全面增强文化识别性。
持续提高公民素质,讲好兰州故事。持续实施公民道德建设、乡风文明建设、法治兰州建设、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提升行动,进一步提升兰州各领域公民素质。要深入讲好兰州故事,挖掘兰州城市的文化积淀和文化传统,利用电视电影,网络视频、漫画等现代传媒手段,编辑制作各类兰州故事宣传资料,大力弘扬兰州历史文化。积极吸引各类投资者,推动建设兰州历史再现情景展演项目,为兰州历史文化传承展示增色添彩。处理好旧城改造与城市历史文化保护的关系。在推进兰州城市建设中,要进一步摆正历史文化保护的位置,对一些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旧建筑,废旧生产线,公共设施等遗迹加强保护,保留兰州发展的历史文化传承脉络。
打造最美生态环境,建设人民满意的幸福河。要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兰州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在守护母亲河、建设幸福河的伟大事业中展现兰州担当、作出兰州贡献。一是要坚决担好职责使命,切实担负起黄河上游生态修复、水土保持和污染防治的重任,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和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在保持黄河水体健康方面先发力、带好头,加快构筑起黄河上游生态屏障。努力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二是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从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愿望出发,持续升级完善百里黄河风情线的功能,建设好读者印象街区、兰州老街黄河楼华夏人文始祖园组团为代表的兰州城市新地标,更好展示黄河之滨的生态之美、自然之美、和谐之美,为市民提供更加丰富的文化活动场所,为来兰宾客提供接触了解兰州多种文化多样场景。
强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和产城融合。文明城市建设离不开产业的发展。一个欣欣向荣的城市一定是一个产业高度发展,产业布局合理的城市。兰州作为老工业城市,加快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转型升级,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精致城市建设必须迈过的坎。下一步工作中,怎么样以创新绿色、动能转换优存量,以着眼未来、高端引领扩增量,推动产业优化布局,努力使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发展和新兴产业做大做强做优是重要内容。同时,产城融合是让市民生活舒适、宜居宜业,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一点,一定要作为城市新发展区的重点任务解决好,不能仅仅是居住区或仅仅是厂区、生产区。
(作者系兰州市社科院副研究员) 房先平
版权声明:
凡文章来源为"兰州新闻网"的稿件,均为兰州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兰州新闻网",并保留"兰州新闻网"的电头。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