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推动兰州文明城市更高水平发展
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市上下15年持之以恒的不懈努力,我们克服许多客观条件不足与制约,下大力气补“短板”、强弱项、培根基、练“内功”、提水平,文明城市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终于荣获全国文明城市光荣称号。这一沉甸甸的称号来之不易,是对我市各方面工作和发展环境的一个综合评价与肯定,也为今后更进一步发展特别是为“十四五”高质量发展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和其他先进城市相比,和兰州发展的要求相比,我们在各方面尚有不小的差距,由于客观等因素,我们在某些方面依然存在着较大的短板,成为制约发展的重要因素。比如在生态环境方面,这方面的短板成为我们留住和吸引人才以及招商引资的重大制约因素。特别是在国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大发展战略背景下,我们还有更长的路要走,面临着更加艰巨的建设任务。
从文明城市建设的角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国家发展战略,既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同时也是一次重大机遇。它要求我们必须从全局和可持续的角度把生态保护与建设放到更重要的地位,要求我们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型,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走出一条生态建设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相统一,并且互相促进的发展之路,推动更高形态更高层次的文明城市的建设发展。兰州市作为黄河上游中心城市,作为全国唯一黄河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也是全省聚集最多科教等创新资源的城市,是实施国家这一战略的重镇和标志性城市,理应在这方面做出表率,为黄河上游特别是西部欠发达地区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起到先行示范作用。
具体来说,加强兰州生态文明建设,抓住和落实好国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推进兰州文明城市更进一步和更高水平发展,重点应抓好以下两大方面:
一、坚定不移做好生态保护修复治理,走出一条科学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国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事关国家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全局与长远战略,因此,必须坚定不移地做好生态保护、修复与治理。要根据适宜本地的生态学原理和建设规律,因地制宜,科学规划,采取“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农则农、宜封则封”的基本原则,加快生态修复和建设。对于宜林地区,要加强绿化和林地建设;对不适宜人工干预,适宜自然恢复的地区,可划定“干旱山区自然保护区”,进行适度干预帮助,充分利用大自然的自我恢复功能。要加强西北干旱少雨、植被稀疏地区生态建设特别是退化的原因和机理等的基础问题研究,找出问题的症结,从而取得更科学和有针对性的修复与治理效果。要加强相关共性关键技术的研究,组织中科院兰州分院、兰州大学、甘肃农业大学、等各高校和多学科领域进行联合攻关,为生态保护、治理与修复提供重大技术支撑。要加强比较成熟的生态修复建设技术的推广运用,充分发挥其作用。要加强兰州现在正在开展的兰州新区建设、皋兰生态修复与产业发展示范区建设、榆中生态创新城建设、南北两山绿化等之间的沟通协调,加强信息资源与经验共享。要加强黄河兰州段流域整体规划和综合治理,做好水土保持。要加强城市生态建设,构建山河湖水一体的生态体系。同时还要遵循“谁修复、谁受益”原则,充分调动和利用社会资本和力量的积极性,构建多元化、市场化的生态修复力量和机制。要充分凝练项目,积极争取国家黄河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各项支持。通过融入和实施国家黄河生态保护战略,使兰州生态文明建设跨上一个新台阶。
二、坚定不移地依靠科技创新和经济转型,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之路
兰州既应该是生态保护与建设的示范区,同时也应该是产业发展的核心区。要适应生态保护和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战略转变,走出一条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相结合、相促进之路。要加快思维方式和发展战略转变,积极调整经济与产业结构,充分发挥自身各种优势,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中医中药、文化旅游、枢纽物流、数据信息、绿色化工、先进制造等绿色生态产业。要大力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走主要依靠科技创新和人才强市、低资源消耗和高附加值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和动能的转变。要加强技术创新及其运用,大力提升传统产业。要充分发挥兰州科技资源比较富集的优势,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尤其是数字经济和先进智能产业,为兰州将来的发展赋能。要加强总部经济、研发、金融、中介等生产性现代服务业发展,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现代经济体系发展,从而在兰州走出一条既加快生态建设与保护,又高质量发展之路,推动兰州文明城市建设更上新台阶。
(作者系兰州市社科院科研室主任、副研究员) 张金生
版权声明:
凡文章来源为"兰州新闻网"的稿件,均为兰州新闻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兰州新闻网",并保留"兰州新闻网"的电头。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